他这也算是开了历史先河。
“王爷,英明!”
群臣齐声回应道。
只要不让大家死战,那就是好上司。
至于抛弃基业跑路,大家心里完全没有负担。
从广西到蜀地,他们不只一次换地方,无非是这次去的地方穷了点儿。
这些都是小问题,经常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,才知道生命的可贵。
困境是暂时的,只要活着就有希望,死了才是真的完蛋。
京师。
随着秋收的临近,关于税款的分配问题,再一次提上议程。
北方各省没什么变化,直接按惯例分配即可。
湖广和两广要支持战争,也没有钱粮上缴中央政府。
发生争议的主要是闽浙和江南地区,恰好这四个省,又都是财税大省。
地方上的秋税,尚未进行征收,中央朝廷就先吵翻了天。
不过这次参战的主力,不是勋贵集团,而是文官内斗。
闽浙和江南两地出身的官员,希望能把更多的税款留在地方上,用于战后重建。
虽然他们同样不喜欢勋贵系把握地方大权,但又不得不承认勋贵系的两大总督,在地方上是真干活。
战争刚结束,就在当地展开了生产自救,预计秋粮收成能恢复到战前的七成。
在战争中被破坏的道路桥梁、城池、水利工程,也在有序重建。
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,当地士绅变成了政策拥护者,进而影响到了当地出身官员的政治立场。
每多争取一笔经费,战后重建速度就会快上一分。
地方官是有任期的,勋贵系两大总督不可能一直留在地方上。
一旦两人任期结束,总督这个临时职位被撤销,地方政治恢复正常化,官府效率也会大幅度下降。
不是每一名封疆大吏,都能够压制住地方势力,按照自己的意志施政。
稍微软一点的官员,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协调地方关系上。
没有朝廷组织引导,全靠民间自行恢复,需要的时间明显要长的多。
这样的要求,遭到了北方各省官员的集体反对。
同历代封建王朝进入中后期一样,大虞也出现了北方各省在财税的贡献度上升的诡异画面。
南方各省因为天高皇帝远,尽管从民间征收了更多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