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的多次教训,证明了文官不靠谱。
事实上,这是永宁帝自己的判断。
文官中不是没有靠谱的,只不过刚出场,就在党争中被杀了。
后续勋贵崛起,有了更好的选择,朝廷不需要再费尽心思去培养儒将。
文官集团倒是想培养自己人,可谁擅长用兵,谁不擅长用兵,又没写在脸上。
连续尝试几次失败后,文官在军事上的话语权,越来越低。
“陛下,两种方案,各有利弊。
调集多省之兵围剿,优势在于稳妥,缺点则是开销太过巨大。
叛军是长腿的,打不过就会跑。
直接派出一支平叛之兵,击败叛军应该不难,想要把他们消灭干净,这就需要时间了。”
景国良滴水不漏的回答道。
身份决定立场。
担任闽浙总督的时候,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,但到了首辅位置上不行。
现在的每一句话,都要被政治解读。
稍微有所倾向,就会被联想到党争上。
为了维系朝堂的稳定,他这个首辅必须压制党争,主动参与更是万万不可。
“那就从各地抽调部队,组建一支平叛大军,尽快解决中原叛军。”
永宁帝想了想说道。
一文钱难倒英雄汉,何况大虞的财政缺口,从来都是百万起步。
稍不留神,就能干出八位数的财政赤字。
税收增长速度再快,也赶不上朝廷的花钱速度。
何况税收增速,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快。
主要原因是百姓太穷了,具备购买力的士绅商贾,仅仅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。
他们就算再舍得花钱,受限于基数太小,能够贡献的交易额也有限。
加上战争的因素,给东南各省的士绅大族放了一波血,大家还在过“苦日子”,更是影响了消费。
国内消费萎靡不振,商业税收就起不来,连进出口税收都受影响。
在这种背景下,省钱是朝堂上的主流。
汉水侯府。
“侯爷,前线传令战报。
受降雨的影响,士兵感染风寒人数大增,大军被迫放缓进攻步伐。
李总兵希望都护府能调拨一批药材过去,解大军的燃眉之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