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阁下提醒大家,这一路,路程复杂,因此要注意和沿途的地方官府、当地义军以及与官府合作的贵族、商人,进行交流。一方面要派斥候,多方探听消息;另一方面也不要无条件相信所有人,因为这种复杂情况下,很多人,甚至包括官府内的人,也未必可靠。
对于他的嘱咐,其他官员、将领都十分重视。因为目前运作起来的政务机构,几乎都是他一手重建起来的。
吴王被赶出巴黎之后,痛定思痛,开始寻找新的思路。齐泰、黄子澄以少康“有田一成,有地一旅”的典故相劝,建议他就从这个村子开始经营,于是,他们便一直着手建立自己的地盘,并且直接套用王府体系,构建行政管理制度。
不过这套东西,在欧洲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前例,也缺乏足够的管理人员。而且王府的机制,终归也不是个完整体系,很多官职,都是根据需要,强行加上去凑数的,以至于出现王府属吏实际上也是地方主官的情况。
当地人对他们的欢迎,其实也超出了吴王等人的预期。
当初被贵族们和巴黎市民赶走之后,他们一度十分沮丧,觉得没什么希望了。但吴王和齐、黄等人,都是特别要面子的性格,就这么逃回大都,总觉得还是不能接受。更何况,吴王和让娜公主联姻的事情,因为两边都想赶时间,因此都没和妻儿说好,就急匆匆地举行了。这要是再跑回家,人家乐不乐意欢迎他进门,都不好说呢。
因此,他们只能跑到乡村,惨淡经营。然而,稍微有了些名声之后,来投奔的人就络绎不绝。吴藩“国土”扩展的速度,让吴王自己都有点跟不上。
很多地方,与其说是设立官府,不如说是收编了一些过不下去、选择投奔他们的当地人团伙。如果按照大明本土的行政制度来,怕是把所有识字的人,全都填进去也不够,因此,也一直缺乏建立完善官府职能的条件。
至于如何增减损益,优先维持和扩大最关键的职能,根据需要调整官制反正吴王和他的几个幕僚,都是常年在首都,没怎么下过基层的。问他们这些问题,就只能要么瞎寻思,要么拍脑袋。
甚至,吴王团队一直以来,都没能把很多基础理论想清楚。吴王本人就一边想要削藩,一边鼓吹周礼,搞得大家经常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。这种情况下,王府的下属各组织,也是乱七八糟的。
唯一一个完善的组织,是王府的工正所。由于吴王府的特殊情况,这些人经常要组织修缮道路,兴建水利。很多工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作品《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》183章 西京六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