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地说。
——虽然很多地方,都有越穷越适合当兵的说法,但在这个年代的欧洲,却未必这样。现在吴王军中,最能打的一部分人,就是这些来自巴伐利亚的士兵。
很多穷地方,之所以大家都出来当佣兵,战斗经验更为丰富,是因为当地农业基础实在太差,种田甚至都难以养活自己——尤其是领主抽税之后。
更有甚者,有些领主,都因为贫困,常年入不敷出。何况领主往往有一个班子要养,还得照顾马匹,维持堡垒、武器、铠甲,因此开销巨大,只能自己也出门给人卖命。时间长了,就形成了穷地方的人更擅长战争的印象。
而“大明”政权建立之后,吴王等人其实能力有限,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长远规划。只是凭借本能,急匆匆地推行劝农政策。
吴王和齐、黄等人,自己也没怎么种过地,虽然自称“耕读”,但其实也就会摆个样子。不过,朝廷历来都有政策,哪怕天天看别人做,也是知道个大概的。而且,由于确实不太懂,很多具体细节只能交给当地人。至于他们自己,大多时间,都在进行协调工作,比如组织各地农庄进行交流活动、组织当地修道院去紫帐汗国出差考察,采购良种之类的事情。
由于没法亲自插手,因此,他们推行农业改良,要比亲自操刀进行的行政改革,进展快得多。
事实证明,当地人技术落后、思路保守,也不是他们有意想这样。谁不想产出能多一些?只是以前,大家就没有见过几个靠谱的。农业毕竟关系到吃饭,乃至全家的身家性命,宁可保守一些,和以前一样饿肚子,也好过乱改一通,让结果更糟糕。这边的农民,乃至小贵族农场主,其实都没有多少“容错率”,也没有胆子不保守。
而一旦大家看到切实的改善,发现有些办法真的有用之后,当地人的积极性就会瞬间爆发。短短两年,就开始有大批人主动找上门,要求“加盟”。连吴王他们几个,自己都在感慨,没想到不去管反而是有好处的,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祸得福了。
不过,等情况急剧变化,需要备战的时候,他们又发现,因为农业得到改善,当地人的参战积极性,反而下降了。
因为产量提高,田间管理对村民们来说也愈发重要,不能再和之前一样,随便种一下,就没什么事情了;又因为轮作的推广和农历的普及,耕作时间也大幅延长了。
很多地方,还设立了鱼鳞册,给原本是农奴的村民分发了土地。这些新成为农民的人,要远比农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作品《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》186章 主攻队伍的安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