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槛上,眯着眼看着谷仓里几乎要溢出来的金灿灿的麦粒,嘴角是抑制不住的笑意。
搁在几年前,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光景。那时,租着地主的地,辛苦一年,交完租子,剩下的也就刚够糊口,遇到灾年,吃糠咽菜甚至卖儿卖女都不是稀罕事。
“爷爷,爷爷,你看!”小孙子狗蛋举着一个晶莹剔透的孙悟空糖人,蹦蹦跳跳地跑过来,小脸上满是兴奋。
这糖人做得活灵活现,价格却比往年便宜了不少。
“哎哟,慢点跑!”陈老汉接过孙子,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。
如今,家里有了自己的几亩地(朝廷新政,低价售卖官田给农户),用了县里农具厂推广的新式犁和堆肥法,收成翻了一番还不止。
粮税虽然还有,但比以前轻多了,而且官府收购余粮的价格也公道。仓里有粮,心里不慌。
儿子儿媳都在县城的纺织厂做工,每月拿回的工钱不仅够一家人吃喝穿戴,还能攒下不少。
家里盖了新房,通了电灯(虽然偶尔停电),饭桌上隔三差五就能见荤腥,小孙子也能天天吃上零嘴儿。这日子,以前只有梦里才有。
“都是托了万岁爷的洪福啊!”陈老汉的老伴儿在灶间忙着蒸白面馒头,炊烟袅袅,香气四溢,她忍不住感慨,“要不是皇上弄的那些新农具、新厂子,咱哪过得上这神仙日子?”
陈老汉深以为然地点点头,小心翼翼地把家里那张粗糙印刷的苏渊画像(是买农具时送的)又擦了擦灰尘,摆正位置。
在他心里,当今天子就不是凡人,那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,是带着他们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神!
江南水乡,曾经的绣娘林秀儿,如今是州府第一大纺织厂的女工。
以前,她在家没日没夜地刺绣,眼睛熬坏了,也挣不了几个钱,婚事都因家贫而耽搁。
如今,她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,操作着轰隆作响的水力织布机,虽然嘈杂,但效率惊人。
她一个月挣的工钱,比过去一年都多。
厂子里包吃包住,宿舍干净明亮,还有女工识字班,她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算数。
下了工,她和工友们可以去厂办的澡堂洗澡,去合作社用便宜的价钱买厂里生产的洋布、毛巾,甚至还有雪花膏。
她用自己的积蓄给家里翻修了房子,还给弟弟交了去格物学堂的学费。
以前说亲的嫌她家穷,现在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登临九霄 作品《寒门布衣,开局捡个宝藏美娇妻》第621章:时代的风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