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年近七十的老人,不得不大半夜的还坐在书房里一边抽烟一边思考这个问题。
其实在得知傅淑怡有心脏方面的疾病时,他们不是没考虑过让李言诚出手治疗。
可考虑到上杆子的不是买卖,所以他们就没开这个口,没成想,他们是没开口,李言诚自己却主动提出了。
李言诚中午的时候主动提出要给老太太治病也有自己的考量。
一是他确实有信心治好这个病,第二嘛,那就是他占据的这具身体,确实就是这位老太太的亲生儿子。
虽然他对这位老太太不可能生出什么感情来,但毕竟占了人家儿子的身体,他得了好处,那么适当给人家母亲一点补偿也是正常。
至于第三,那就是李言诚确实想通过治疗傅淑怡的病,达到将程家的投资留在国内的目的。
而且还不是投资一点,是想让他们投资的更多。
基于这三方面的考量,所以李言诚才看似冒失的说出了那话。
他可以冒失,老爷子们却不得不考虑的更全面一些。
他们不愿意有个什么万一的情况下,被别人借此抓住把柄攻击李言诚。
可这种事情又哪里有什么万全之策。
不,也不是没有!
分别在自己家的两位老爷子同时眼睛一亮,他们想到了一种办法。
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公开李言诚和程家的关系。
儿子给自己母亲治病,治好治坏那都是人家的家事。
不要说什么医不自医。
“医不自医”这个成语出自明朝梅山先生墓志铭一文。
一般认为,由于医者对疾病、医理、药理都比较明白,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,处方用药以病而立,多无顾忌,所以常常显效。
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,往往联想较多,顾虑较多,担心某药热,某药寒,某药有害,某药有毒,如此掂量来掂量去,下不了决心。
开药方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把某种药换了又换,调了又调。
最后形成的处方,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,药效锐减。
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,目的性不明确,造成既扶正不力,又驱邪无果的结局,疗效自然要差一些。
所以,大多以为“医不自医”的情况是因为这种“惜己”的人性,和“忧患”的心态决定的。
其实,这些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我是小木子 作品《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》第四百七十四章 决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