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一些皇帝甚至还怂恿、纵容这种行为。大臣之间相互争斗,如此方能倚重皇帝,如此皇帝才能居中调停,稳坐钓鱼台,居于不败之地,家国天下才能稳如泰山。
若底下的大臣精诚团结,如一块铁板般的,如此皇帝反倒是会感到恐惧,并拼命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。
这也就是历朝历代,党争不断的根本原因,因为背后有皇帝的支持。
经黄涣提醒后,李三坚大概理解了这个道理,于是李三坚点头道:“教授之言,如醍醐灌顶,学生大概明白了,只是。。。只是此事又与学生有何关系?
”
李三坚在开封府呆了三年,经过了三个寒冷的冬季,脑壳似乎被冻住了,一时半会未转过弯来。。。
“呵呵”黄涣闻言笑道:“你此次下第,无非就是因为当朝宰执的缘故,朝堂之上风云莫测,谁又敢能保证其相位永固?”
“教授之言,字字如金,学生受教。”李三坚闻言大喜,连忙起身重重的施了一礼道。
黄涣所言简直太对了,李三坚心中暗道,黄涣虽远在岭南荒僻之地,却如同长得一双千里眼般的,将朝堂政局看了个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。
章惇居相位已久,虽然他小心翼翼、如履薄冰,但皇帝怎么可能放心让他长期执政?
神宗皇帝赵顼是如此的敬重、依仗王安石,可仍是将王安石弄了个三上三下、潮起潮落的,时不时的都要提醒下王安石,让王安石明白谁才是宋真正的执政者,谁才是真正的主子。
若章惇去位,甚至元丰党人失去了圣宠,换做元祐党人上台,那么李三坚的事情就不是个事儿了,李三坚的“柳暗花明”也许就在眼前。
李三坚的文章之中多少受到了苏轼的影响,有些同情元祐之人。
可章惇何时去位,李三坚何时能够“柳暗花明”?这些都是未知之数,李三坚想到此处,心情又变得苦恼不已。
“黄教授,学生数年以来一直想着一件事,一直想做,却一直没有机会,此事与教授有关,今日学生回到桂州,请教授答应学生此事。”
“何事?翰韧请说便是。”黄涣点点头道。
“学生数年前顽劣不堪,不过是个初登学堂的小子而已,其后来到钦州灵山县,求学于县学,受教于黄公,黄公对学生栽培之恩永生难忘,今日学生欲拜黄公为师,不如黄公意下如何?”李三坚顿了一顿后缓缓的说道。
苏轼曾经是李三坚的师父,可苏轼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