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也是为啥在侦察连,在装甲七旅时,他从来不提类似的观点,大概率是提了也没用,术业有专攻。
在合适的环境办该办的事,才是最主要的。
“让你说你就说,扭扭捏捏的可不像是老七师的作风。”
“讲!”
秦全安挺起身板,靠在椅背上,目光看向陈默。
“是!”
陈默再次敬礼。
“之所以提起有关士官的培训,是我在学院学习了战争三要素,学习了装甲部队结构变动,技术装备大量下放后,接触到了信息化实验的几组数据。”
“我个人觉得信息化实验屡屡出问题,最终失败的原因,不在于装备是否先进,不在于被实验的单位,名声有多响亮。”
“而在于操控这些装备的人。”
谈到自己擅长的领域,陈默自身的气势,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。
刚才还自称“拙见”的他,真正进入侃侃而谈时,浑身由内而外的气质都不同了。
“我第一次看到有关信息化作战时,也曾考虑过,信息化作战的本质是什么。”
“考虑过制息权,考虑过通讯碾压,我也考虑过电子战,还有其他种种方面。”
“但最终我想明白了。”
“信息化的本质是计算,我看过以往实验的数据,实验单位在进行演习时,他的指挥系统可以联系到每名单兵,通讯可以监听单位所有的电子信号。”
“这代表着,全信息化的实验单位,指挥官之间可以组成微型指挥部,同时监测计算战场上敌对单位,数10个目标单元的动态变化,一旦开战,己方可以最快做出最佳反应。”
“同样也有足够的时间,对兵力分配进行高度优化。”
“但很可惜,以往的实验全都败了。”
“在指挥系统效率异常高效,在战术多重选择性和灵活诡变性有这么大空间的情况下,依旧实验失败。”
“那么败的就不是这些装备不行,也不是战士不行,而是战士和装备之间的契合度太低了。”
“我看过一组数据,整场演习,最可怕的地方在于,试点单位指挥部一共发出76条战术命令,25条协同命令,战后评估,命令有效率占据95%,执行率15%”
陈默越说越起劲。
台下看过论信息化作战文件的人,明白他在讲什么。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砺军 作品《军途:从一封征兵信邮寄开始》第一百七十七章 科技强军,会议博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