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安排,方培军也都能应付。
他干脆挑选一个视野好的地方,坐在廊道边上,看着西校区陆陆续续分配过来新人以及装备。
程东,汪建斌,满学习,秦小军这几个人忙的脚不沾地,一直在安排着人员规划。
整个西校区,旗杆旁,水房口,学习室,宿舍楼等等地方都站满了人。
俗话说,人数过千,无边无沿。
这么多人同时调到这里,后续的工作又要抓紧了。
陈默盯着远处的人群,脑海中却在思考调防的问题。
他很怀疑,这次调防,真的能像之前军区通知的那样,只去几个月就回来嘛?
上面这么急着调动,肯定是为后续示范营建立打基础,要看看所谓的信息化,是否适合多种地形作战。
这没什么奇怪的。
任何新体系出现,都会有类似的安排。
其实别说是部队了,人也是一样。
陈默很确定,京都示范营虽说是他一手建立,一手带起来。
但自身不会停留太久。
三年五年之后,他的动向必然会被调整。
因为正常来讲,野战部队军官有两条晋升路线,分为军事和政工。
无论是哪条路线,未来想要走得更远,都必须经历多部门,多单位,乃至跨军区履新经验。
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。
到了主战师和集团军这一级别,主官都是跨区域调动。
很多军区,哪怕总指挥是参谋长接任,政委也会从其他军区正治部主任调过来。
还有188突击师,根据陈默的了解,现在的师长是从羊城军区调过来,而原来的师长去了别的军区,担任后勤部门主官。
这种调动模式,就跟地方上公务人员流动是一个道理。
直白点说,能走到高级将领位置,至少在五个单位,或者多个地区工作过。
基本没有例外。
这样做的目的,也是为了培养全局观,防止发生战争后,指挥人员对不同地区部队理解不足的问题。
其实这种制度真要深究的话,说出来还有些心酸的历程。
当初七八十年代,指挥官长期在一地任职,往往十几年,二十年不动地方都是常见。
这也导致,中南战场打响前期,因为这个地形不熟悉的问题,付出了一定的代价。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砺军 作品《军途:从一封征兵信邮寄开始》第二百八十二章 多线布局,无限重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