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怎么调出来?司令我就知道你肯定有办法。”姜继海问道。
“恐怕不容易,汉中的官军现在很谨慎,我们在汉中各县轰轰烈烈的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,官军都已经懒得出来了。”马天佑为难地说道。
“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总是无功而返,偶尔还被伏击,当然是懒得出来了。”叶有为打趣道。
众人都心领神会,都哈哈大笑起来。
据汇报,汉中刚开始还积极派出官军,四处围剿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的人民军。
但官军每次出动,都有群众提前通风报信,每次都扑空,无功而返,甚至偶尔还被人民军伏击,吃了点亏。
次数多了,官军就懒得出城围剿小股人民军了。
“那是因为没有打到他们的软肋。”李岩自信地说道。
“官军的软肋应该就是各县县城,朝廷规定各级官员必须守护好各自负责的城池,如果丢失将是死罪。作为汉中知府,对下辖的各县也有一定的守卫职责。我们逐个攻打各县县城,汉中的官军必定会出来增援。”沈子衡曾做过一县县令,对于地方官员守土有责的职责很清楚。
“参谋部制定几个围点打援的方案,用部分兵力围攻一个县城,把汉中的援兵引出来,另外一部分兵力在半路埋伏,伏击汉中的援兵。要尽可能多的把汉中的官军引出来。”李向东命令道。
“遵命”马天佑起身接受命令。
三天后,参谋部提交了三套围点打援的方案,分别是围攻西乡县、洋县、佛坪关隘,在半路设伏打援。
李向东拿到这三套方案时,心中暗想,古之幕僚在制定策略时,往往会提出上、中、下三策,一般主公都会选择最稳妥的中策,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落入俗套,选择最稳妥的中策,也就是第二套方案。
第三套打援方案,支持的人最少,因为佛坪关隘离汉中较远,山路又多,估计官军不会增援。
李向东和马天佑等将领都倾向于第一套围点打援方案,围攻西乡县,在半路设伏打援。
理由是西乡县离汉中不远,而且两者之间有一段山路,非常适合设伏打援。
以李岩和沈子衡为代表的一些将领则反对第一套方案,理由是汉中到西乡县有一段山路,官军有多次被伏击的经验,可能会担心被伏击,而选择不增援。
李向东和马天佑等人支持方案一的理由,反而成了李岩和沈子衡等人反对的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