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地烧制,不稀贵。旧仓砖砌风道,宽二尺许,夏引虫鼠,冬凝寒露。今缩为三寸陶管,分支斜插四十五度,可令气缓而不滞。”
姜念的这番奏对,让景宁帝、泰顺帝、忠怡亲王都不禁在心内直呼“专业”,此子实乃天资卓绝,才学惊人。
泰顺帝又翻看了一下设计方案,对姜念问道:“你于此策中注明,虽此策仅涉京通官仓,然亦可适用于全国各处官仓,只须因地制宜调整便可,此言果真?”
姜念奏对道:“诚如是也!无论何地官仓,其核心原理皆同,均需解决‘隔绝地气’与‘空气流通’两大问题,此乃跨地域之共性需求。其技术三要素为:架空,防潮、通风。故臣此次虽仅改良通州漕运仓与神京城内仓,然据别处官仓之地理、气候、资源,凭调整架空高度、变换材质、改变配比等方式加以灵活调整方案后,皆可适用。”
尽管景宁帝、泰顺帝、忠怡亲王都不甚精通官仓设计建造,然姜念此言一出,三人皆了然于心。
这番话的意思是,姜念的改良方案,可适用于全国各处官仓,只需因地制宜,灵活调整便可。若姜念之改良方案果真成效显著,则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大量粮储,为朝廷节省许多钱财。
区区一份官仓改良方案,竟可谓利国利民之举!
未待泰顺帝继续盘问,姜念主动奏对道:“此外,臣于方案中提出验粮匣比样之策,臣不知会考府是否已用此策,若未用及,此策可用于会考府,亦可用于漕粮验收、治河工程等诸领域。”
泰顺帝急切问道:“此验粮匣比样之策,如何用于会考府?又如何用于漕粮验收、治河工程?”
这一回,姜念沉思了片刻才奏对道:“会考府可颁布则例:凡工程估销,须存物料样匣,用杉木匣,火漆钤印,工竣后验比对,不符者参处。漕粮装船时,可由漕运总督衙门封存粮样匣,漕船至通州码头后,开匣比样。治河工程于石料验收时,可封存‘标准石样匣’,河工每筑堤百丈,取石与样匣比样。如此,当可减少工程贪腐,减少漕粮损耗,减少堤坝溃决。”
“然此策仍有样本伪造、抽检率低等漏洞,需结合保甲连坐、严刑峻法等制度补强。”
“此外,杉木匣较玻璃匣便宜许多,若全国推广,凭此便可年省银数万两。”
景宁帝、泰顺帝、忠怡亲王皆面露惊喜之色,心中波澜起伏,难以自抑。
这杉木匣比样之策,在会考府、漕粮验收、治河工程等诸领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