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瞧瞧这句‘韶华休笑本无根。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’”说着意味深长地看了泰顺帝一眼,“倒似暗合此子身世志向。”
泰顺帝心头一跳,却见景宁帝已指向另一首:“这首写星雨的,‘玉宇倾珠万壑寒,银梭乱织素绡残。谁人初见长河泻?此夜重闻万古湍。过眼辉光皆逆旅,焚身碎羽作奇观。愿分余烬书青简,写入苍穹未了丹。’朕甚是喜爱,气象恢弘,此子年仅十六岁,竟就有了这般手笔!”
泰顺帝见景宁帝如此盛赞姜念诗才,心中着实暗喜。
他近来已有认子之意,然细思此事,却知千难万难。单是玉牒更易一事,便非比寻常。若袁易归宗,便要排在四皇子之位,袁历、袁昼的齿序皆要后移。更兼宗室排斥、朝堂议论、史官秉笔、民间巷谈,桩桩件件都需考量。
他思来想去,最好是趁着父皇在世,两代帝王一同下诏,方能减弱风波。如今见父皇这般赏识姜念,正中下怀。
正思量间,忽听景宁帝道:“袁易此子实乃天资卓绝,若不让他认祖归宗,倒是可惜了。”又抚须沉吟,“一旦归宗,正好辅佐历儿,便如老十三辅佐你一般,或能成为一代贤王!”
泰顺帝听到这话,倒也并不惊讶。他早知父皇对袁历格外看重,甚至已有立储之意。而他自己心中,又何尝不是这般打算?至于姜念纵他已有了认子之心,却不会让这孩子承继大统
景宁帝忽又笑道:“袁易此子说不定还能成个名传千古的诗人。若如此,史书上倒要记一笔,咱们大庆皇族出了个大才子。”说着竟有些得意,眼角皱纹都舒展开来。
泰顺帝听至此,心头又一跳:“莫非父皇现在就要令朕下诏认子?”
却见景宁帝神色一肃,深沉起来:“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。如朕前番所言,且看此子日后造化。若能再建奇功,不断上进,认祖归宗也未尝不可。”
景宁帝说着,又拿起那迭诗词稿翻阅,道:“这些诗词甚合朕意,该当赏赐才是。只不知赏什么好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