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以前也碰到过被抢稿子的事儿。
那是之前一次,刘鑫武约了丁凌的稿子,刚准备排版发行,人民文学的编辑们便找上门,说上面有所安排,丁凌复出后的作品必须先在人民文学上面发行。
然后崔道怡毫不客气的从他们抢走了稿子。
人民文学作为“皇家刊物”,在文学界有着独特的地位,十月虽然心里委屈,但也只能憋着,毕竟上面发话了丁凌的作品必须交给人民文学。
虽然有这么一次先河,但那是丁凌啊!
作为文讲所的首任所长,可以说丁凌桃李遍布当今文学界,更别提她作品的影响。
她名气太大了,曾因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了斯x林文学奖,当年在文化界声誉可谓是如日中天。
所以十月不服,但能理解。
可这一次,战士出版社来向他们索要的是江弦的作品。
张守仁感到憋屈的同时,竟还生出一丝欣慰。
同样是抢稿子,这一次抢成了江弦的稿子。
可见这一部高山下的花环,将他的名望推高到了何种地步。
战士出版社那边,袁厚春把稿费给江弦结算了下。
拢共两千块,包含了近一千块的基础稿酬,以及首印五万册的印数稿酬。
“真少。”这样数目的一笔稿酬足以让其他人感到兴奋,江弦却是有点嫌弃。
花环是真的火了,火的同时,他的稿费也收到手软。
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发行后的几个月里,受到了各家媒体的轮番转载。
一开始是工人日报,连载了高山下的花环这篇,并配发编者按:
“1981年第四期十月刊登的中篇高山下的花环,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一些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认为,这是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作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鱼水深情,感情真挚,爱憎分明,读来催人泪下,令人振奋。
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,本报从今日起将全文转载这部”
之后是大众日报,紧随其后连载了高山下的花环,也配发编者按:
“由江弦同志创作的中篇高山下的花环,发表后在国内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这是sz全会以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的又一部佳作,作品中人物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操,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