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料汇集可谓是异常的艰难,委员们捕捉每一个信息,从报刊杂志上,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,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。
那真是一点一滴的积累。
结果在江弦的介绍下,一个名叫赵一凡的人进入了筹建委员会的视野。
赵一凡便是赵振开给江弦介绍的收藏家,他收藏的文学作品原稿数量极大。
据说嗡嗡嗡那会,从他家里拉走了整整四小车的资料还没拉完,等嗡嗡嗡结束以后,这些资料没处扔,就又全都还给了他。
赵一凡收藏很讲究品相,所有的资料都用大纸壳装着。
委员们到他家里看的时候,他还要把窗帘拉上,免得阳光直射到这些资料上面。
而在他的精心保存下,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谓相当完善,极大的充实了如今文学馆的馆藏。
“感谢你啊,赵一凡同志!”孔罗荪郑重的与赵一凡握了手。
与此同时,在他心底也不禁又为江弦而感动。
这个年轻人,真的为这座文学馆四处奔走,立下大功。
十一月,秋末一瞥,极尽温柔。
部队效率极高,增补版的花环单行本很快在军队内部发行。
十月给江弦制作的丛书高山下的花环也上市一段时间。
其中收录了江弦高山下的花环以及芙蓉镇两篇,还有江弦的创作谈,以及冯沐的文学评论。
至于花环增补版在市面上发行的工作,也被江弦交到了老朋友人文社那里。
这天,江弦接到了张守仁的电话。
他很振奋的告诉他,据他所知,有一位同志自费购买了两千册图书,赠送给了正在前线参战的将士们。
江弦并不是太意外。
他知道这件事不是空穴来风。
因为这件事太有名了,在另一时空当中也发生过。
这个层面的同志,自费购买两千册赠给战士。
对于一部来讲,这个规格,在中国文学史上,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
消息传的很快,被报道以后,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。
花环在读者群体中的热度继续飙升,被推向另一个高点。
文学界不少作家和评论家都预测道,在即将展开的1981年全国优秀评选上,高山下的花环将毋庸置疑的拿下一等奖,甚至是第一名。
当然,也存在着一些不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