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那么好?”
听到高行健如此之高的评价,刘鑫武竟然有些不知所措。
而成年人不知所措后的下一个标志性动作,就是掏出支烟点上。
高行健话里的诚挚刘鑫武听的出来,他能给出这样高的评价,那就说明江弦的这篇,即便不是最高超的,也是质量相当不错的一篇。
换句话说,江弦的这篇小王子绝不是毫无内涵被强行捧出的一篇,当中肯定有一定的可取之处。
“我想想”
刘鑫武琢磨一阵儿,“我记得儿童文学的王一地向江弦约稿的,也不知道约到了没有,但如果真约到的话,他那里应该能看到带配图的版本。”
“儿童文学.王一地.”高行健听得心动,可他毕竟是从事编剧和翻译工作那么多年,和王一地并不熟悉,在儿童文学也没什么认识的人。
“这样吧。”
此刻,刘鑫武也被高行健和马建俩人说的心痒,“我给儿童文学那边去一通电话问问,如果真被他们约到了,那就去借过来看一看,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。”
这年头,作品发表以前在圈子里到处流传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,这也算是发表前的一种“野生”作品讨论会,是为作品造势,除非作者或者编辑部有专门的安排,希望作品秘密发表。
因此,刘鑫武这么做,也不会被看做是坏了什么规矩。
“那再好不过了!”
马建和高行健俩人大喜过望。
刘鑫武家住劲松小区,这里的中青年文化人几乎家里都没有安装电话,刘鑫武同样如此,打电话接电话都是利用公用传呼电话。
而在劲松小区有个所谓的“劲松三刘”,也就是刘再复、刘湛秋和刘鑫武三个人。
每次三个人打电话,都是到楼下的大自行车棚里去,在那里有一台宝贵的传呼电话。
三人下楼,钻进大自行车棚,很快拨到儿童文学那边,告知身份以后,那边也非常激动。
都是在文学圈工作的,刘鑫武谁不认识呢?
这年头,打电话是件很奢侈的事情,基本没有骚扰电话这种事情,当然也没人会觉得这是什么恶作剧。
而且小王子这本就不是什么广而周知的事情。
对方能知道,这就说明确实是圈里人,如果是刘鑫武的话那就非常合理。
“您消息可真灵通,您怎么知道江弦这部小王子约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