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册快看完了吧?”
香菱道:“还差一些,有些都看不懂呢。怎么,大爷要教我作诗了?”
陈斯远本要开口应承下来,忽而想起黛玉来,便转而说道:“我只怕不会教人——”这倒是实话,他那诗词多是抄的,让他自己做,只怕连三春都比不过。“——不过你可是可以自个儿寻个师父。”
“师父?宝姑娘?”
陈斯远道:“林妹妹啊。她书香世第,父亲乃是探花,又得翰林教导过,别看年岁小,才情可是一等一的,教你绰绰有余。”
香菱眨眨眼,掩口笑道:“好,那我得空去寻林姑娘。”
她哪里不知,陈斯远是让她做个传递书信的小红娘。
这日匆匆而过,待转过天来,因本日乃是休沐日,陈斯远一早儿便乘车出了门儿。一径到得陶监丞家,陈斯远下车叩门,规规矩矩递了名帖。
事不凑巧,这日一早陶监丞外出访友了,陈斯远扑了个空。
这国子监监丞乃是正七品的官职,瞧着不起眼,实则位卑权重,而且是实打实的肥缺。
肯定有人要说了,一个礼部下的国子监能有什么油水?
油水大了去了!
以此时大顺为例,这监生除去优生、选生、荫生之外,还有个例生,也就是捐监。
顺承明制,百姓要去外地须得有路引,被小吏盘剥也就罢了,还十分耽误事儿。这有了捐监就不同了,天下之大随处可去。于是各地商贾为了行商方便,纷纷捐个监生,方便自个儿各处行走。
除此之外,江南一地人才汇聚,实在太卷了。单是秀才试,录取率就不足百分之一,以至于许多人自觉空负才情,却郁郁不得志。
秀才试难,往上乡试反倒简单一些,录取率好歹能到百分之二。于是乎江南士子就动了心思,干脆捐个监生,跳过要命的秀才试,直接参加乡试。
大顺开国时,太宗李过定下规矩,捐监须得捐米一千石;到太上在位时,规矩改成了五百两银或一千石白米。
待到了太上晚年,这价码又降了,成了二百五十两银或五百石白米。今上登基第三年,定下捐银八十八两的定制,直至今日不曾改动。
这捐监银子往吏部交,自延康三年之后,平均每年都要发售八十多万份监照!
国子监要出具监照,每一份收取一两七钱的手续费,单是靠着手续费国子监就年入十四万两!这些银钱可是不用上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