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亲率大军主力出城援救佛山时,他就觉得这之前操练水师的将领果然不太懂这种脚踏实地的战争。
两万由吴氏将领统帅的大军,时分散于官窑、黄岐、里水三处,避免集中暴露,让韦应程产生吴氏主军还未到的错觉,而按照原定计划,洪轻侯的大军是要在西南涌上游的芦苞镇驻扎,和吴氏军队形成犄角之势。
韦应程觉得不需要自己的军队了,是觉得就那两万大军由那三处夹击韦应程的大军,韦应程的大军必败无疑。
然而他的军队才刚刚到达肇庆,距离预定驻地还有一百八十里,他就接到紧急军情,岭南吴氏已经大败。
吴氏两万大军,夹击韦应程的一万大军,结果惨败,溃不成军。
看到这样的军情,洪轻侯只觉得自己的头皮都要炸开了。
他实在没办法想象,到底什么情况,吴氏两万大军引蛇出洞,好整以暇的伏击韦应程的一万大军,结果反而溃不成军。
后继的军情很快给了他答案。
韦应程的这一万大军里,有三千重甲军!
岭南吴氏的两万大军里,有九千甲军,但这九千甲军里大多都是藤甲,少数是皮革轻甲,重甲军不过百。
面对吴氏的两万大军的围攻,韦应程亲率大军,毫无花巧的迎战,以轻骑军扰吴氏三路大军的后方,重甲军在箭军的掩护下,列墙推进,吴氏的军队一触即溃。
岭南此时的气候已经炎热,哪怕是傍晚时分,身穿重甲行军也不太可能。
但韦应程的大军,是披着重甲,完全准备好的。
这边说明韦应程其实已经提前看出了吴氏引蛇出洞的战法,而且他的轻骑军能够轻松绕后,说明他连大战爆发的地方都已经想好了。
但这些都不是重点。
吴氏的军队之所以溃败,是他们暴露了一个缺陷。
他们缺重甲。
乡兵和临时招募的军士虽然操练得不错,但在大唐任何地方,先前只有大唐的正规军队才有配备重甲,才有配备陌刀等重型制式武器。
太子的黔州军有,但岭南方面,吴氏的私军没有。
哪怕是现在太子现在加起来十几万的大军,重甲军和重骑的数量占比极少,为了抵御箭矢,太子也只能从南诏大量购买藤甲。
藤甲平时够用,但在这种大军正面交接时,面对韦应程这么多数量的重甲军和重型制式武器,吴氏的私军只能一碰就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