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的堆积划分为不同的‘文化层’,遵循‘先上后下’即由晚到早的顺序逐层清理。每层中出现的各类遗迹,如灰坑、房址、墓葬等,需按照其打破关系,逐一清理并详细记录测绘。”
她的复述几乎一字不差,连赵教授笔记里特有的表述习惯都模仿了出来。三位教授如同发现了稀世珍宝,眼中迸发出强烈的光彩。
“好!好!好!”赵教授激动地连说三个好字。
钱教授立刻从自己宝贝的帆布包里翻出几本厚厚的手稿:“小林,这是我这些年研究东北边疆民族葬俗的心得!你看看!”
方教授也笑眯眯地递过来一沓资料:“这是我整理的古代壁画保护与临摹技术的笔记,或许对这次有用!”
面对教授们炽热的期望和倾囊相授的珍贵知识,林初夏无法拒绝。
她深知70年代特殊时期,考古事业遭受重创,人才断层严重,这些老教授是在用这种方式,将文明的火种悄悄传递下去。
于是,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,这顶飘着松脂香气的军绿帐篷,成了林初夏的“速成学堂”。
白天,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三位教授毕生心血凝结的手稿笔记。
钱教授的笔记旁征博引,充满大胆假设;
赵教授的笔记严谨扎实,条理分明;
方教授的笔记细腻详尽,尤其关于脆弱文物现场保护的土法妙招,如用白醋加明矾水喷洒临时固色,用桐油浸泡的麻布包裹易碎器物,让她大开眼界。
她的超强记忆力在此刻发挥到极致,浩如烟海的知识点被迅速吸收、归类、融会贯通。
晚上,帐篷里常常上演“三师会审”。
三位教授围着火塘,就某个墓葬结构或器物特征争论不休,林初夏则成了最佳的“裁判”和提问者。
江见野常常安静地坐在她旁边,帮她添柴、倒热水,或是默默削好一支铅笔递给她做笔记。
当争论过于激烈时,他会适时递上一杯热水,巧妙地岔开话题。
林初夏偶尔遇到特别晦涩难懂的理论,也会在教授们休息后,小声地向江见野“复述”一遍,既加深自己的理解,也让他能跟上进度。
昏黄的灯光下,两人头碰头低声讨论的身影,成了帐篷里一道温暖而默契的风景。
林初夏的进步一日千里。她不仅能快速理解复杂的理论,甚至能结合有限的实地信息,提出一些让教授们眼前一亮的见解。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旺财是一只好狗 作品《七零娇娇靠蛇语杀疯了》第107章 速成学堂(加更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