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引起了士兵们的混乱。
一队士兵迷了路,耽误了行程,眼看按照军令,自己等人会被处死,索性揭竿而起,成了第一支反叛的军队。
这些都只是小的叛乱,没有青莲山那样的规模,也没有青莲山那样的组织性,更没有青莲山那样的战斗力,但终究是一份麻烦,而且源源不断地出现。
源源不断的小事,足够熬垮一个人,陈国本就是一艘即将破裂的船只,船上的贵族们忙着四处修补,但破洞依旧越来越多。
形势岌岌可危,陈王不得不放弃了几代人的计划,将储备用于战争的粮食拿出来,不再征收百姓的粮食,同时,招降了许多叛军,给了他们官职和田地。
招降是个好用但伤害自身的招数,一方面,潜在的反叛者们看到了转正的可能,更能没有心理压力地掀起反叛的旗帜,另一方面,招降也是一种妥协,暴露了陈国的虚弱。
这决策,在后面会引出一些问题,但在现在,十分管用。
一个个叛乱被平息,一个个城池重归了陈王的管辖,很快,陈国境内,只剩下两方反叛势力,也是最大的两个势力,一个是青莲山,还有一个,是靠近鲁国边境的叛军。
陈王准备先对付青莲山的叛贼,不出意外,鲁国那边的叛军开始闹事。
他们得到了鲁国的支持,同时,鲁国也陈兵边境,给陈国施压。
陈王投鼠忌器,打青莲山,怕鲁国趁机出手,打鲁国那边,又怕青莲山闹事。
此时,已经接近了春末,陈王暂缓了征讨两个叛军的事,将目光看向宁氏王朝的七国会盟的邀请。
现在,陈国只能依靠宁氏王朝。
只要宁氏王朝愿意出手调停,压下鲁国,陈国就能讨伐完叛军。
陈王亲自选了出行的使节和先给康宁帝的礼物,若不是陈国需要他坐镇,他恨不得亲自前去。
那该死的青莲山,已经动摇了陈国的根基。
让他欣慰的是,这件事一定可以谈下来,宁氏王朝没有不答应的可能。
若宁氏王朝不答应,陈国只能倒向齐国,齐国离得远,无法直接解决陈国的问题,但也能牵制鲁国。
到时候,陈国恐怕会被齐国控制一部分,这是宁氏王朝不能接受的。
陈王和大臣们商议良久,得出完全的结论,松了口气。
同时,他心痛不已,若没有这场莫名其妙突然爆发的叛乱潮,陈国本储存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