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和不可知的命运,不知道自己会去哪里,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,不知道自己会怎样。死亡让人感到自己面对了一个完全没有答案和没有解释的谜题,不知道为什么要死,不知道死后有没有灵魂,不知道灵魂有没有轮回。
海拉就是死亡的代名词,任何世俗的享受,对她来说都是虚无,她没办法享受食物的美味,美酒的甘甜,甚至连两性之间那点事,对她来说也寡淡无味!
那海拉还剩下什么?
只剩下荣誉了!
荣誉本质是虚幻的社会建构,根植于人类对精神认同的渴求。这种集体意识产物依托于神经认知的奖赏机制,在文明进程中逐渐异化为高效的社会管理工具。相较于物质激励需要实际资源投入,精神嘉奖只需符号编码就能触发群体的多巴胺分泌,其运作机制堪称人类史上最具性价比的操控术。
社会规训系统早已将荣誉异化为精密的行为控制器。幼儿教育中,餐盘清空速度被量化为小红花指标;企业组织里,996加班文化被包装成烫金荣誉证书;军国体系中,金属薄片构成的勋章成为效忠凭证。这些符号资本在不同场景中循环流通,构建出令人沉迷的价值评估体系。值得深思的是,荣誉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规则制定者手中。传统礼教体系通过“君子-小人“的二元对立实施道德管控,现代考评制度借助kpi体系进行行为驯化。吊诡的是,被规训者往往将这种精神枷锁内化为自觉追求——古代节妇用生命置换贞节牌坊,市井民众以拮据生活换取乡邻赞誉,本质上都是将精神符号兑换为生存意义的荒诞交易。
社会现实中,耳闻目睹一些所谓的荣誉的社会现象,就是通过所谓公正的竞技,获得名次也就获得荣誉。荣誉是人人都向往的,没有一个人从内心说我不想获得荣誉。在现实中,荣誉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与证明能力的一种砝码,所以对荣誉的争夺是人的一种本能。因为每一次活动诸如篮球比赛、书画比赛、诗歌朗诵等等通过公正地竞技获得荣誉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,在社会主义社会里,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,集体荣誉是个人荣誉的基础和归宿,个人荣誉是集体荣誉的体现和组成部分。
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集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,同时鼓励对个人荣誉的关心,它只是反对为了追求个人虚荣而损害集体荣誉的不道德行为。无产阶级的荣誉感以集体主义为基础,与诚实、谦逊等美德联系在一起,而与虚荣心有着本质的区别。回归现实,我想起了“友谊第一,比赛第二”的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