境民生志摊开在龙案上,让文武官员传看那些带着泥土气的记录:“赤沙城滤水器改良第三版,百姓建言‘加木棚遮雨’”“裂岩州屯田契约新增条款:‘灾年减租,丰年捐粮一成助邻’”。
“陛下,”
新任户部尚书捧着志书,声音里带着震动,“西境的‘民生自治’,竟比官署章程更合实情——他们连‘公平秤’的刻度,都按百姓常用的陶罐容量定。”
楚怀瑾站在武将之列,忽然想起前日收到的密报:西境边军的粮草损耗率,竟因百姓自发修缮的驿站,从三成降到了半成——那些曾被贪腐啃食的“损耗”,在百姓的眼睛里,终究藏不住。
女帝望向殿外的飞雪,忽然想起墨辰在奏疏里写的最后一句:“臣闻,治大国若烹小鲜,然小鲜之味,不在庖丁之刀,而在渔者之网——网牢,则鱼鲜;民安,则国固。”
此刻,她终于明白,所谓“格局”,从来不是朝堂上的高谈阔论,而是让百姓能在风雪里握住温暖的陶罐,能在灾年里刻下自己的希望,能在土地上踩出属于自己的路。
“传朕旨意,”
女帝指尖划过志书上的“民生院”三字,“西境民生院改制为‘天下民生总署’,统管各州郡水利、屯田、匠作,直属皇权。凡民生事务,百姓可越级上达,无需经地方官署——”
她顿了顿,望向阶下肃立的墨辰,“墨卿,你可愿做这首任总署使?”
墨辰抬头,看见殿外的雪正落在乾元殿的飞檐上,远处传来隐约的驼铃声——那是西境的商队,载着滤水器和柳芽茶,往中境而去。
他忽然想起老铁匠说过的话:“大人,您教咱们握铁锹,其实是教咱们握自己的命。”
此刻,掌心的茧子忽然发烫,那是无数次蹲在泥地里、无数次接过百姓麦饼留下的印记。
“臣愿。”
他单膝跪地时,听见自己的声音在殿内回响,带着风雪的清冽,也带着土地的厚重,“但臣有个恳请:总署之下,设‘百姓参议席’,每州郡推举三名民代表,可列席总署议事——大乾的民生,该让百姓自己说了算。”
殿内寂静片刻,忽然有位老臣迈出半步:“陛下,此例一开,恐乱了朝堂规制”“规制?”女帝忽然笑了,指了指志书上虎娃画的齿轮,“当年墨卿在西境凿滤水渠时,也没人知道‘规制’该怎么写——但百姓知道,水能流进陶罐,就是最好的规制。”
这一夜,墨辰披着星雪回到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王芯芯 作品《偷听心声后,女帝爱我如命》第161章 雪天里的民生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