度在精密热电偶的监控下稳定上升,透过耐高温观察窗,可以看到炉膛逐渐从暗红变为明亮的橙黄,最终在目标温度1200摄氏度附近稳定下来,散发出炽白的光芒,将石英管映照得如同熔融的光柱。
这已经不是陈辉第一次见到实验过程,他全神贯注的盯着气体控制单元,超高纯度,经过多重分子筛和金属吸气剂纯化的氧气,开始以极其精确、微小的流量注入氩气载流中。
氧气比例被严格控制,既要保证充分的氧化,又要避免过快的反应导致晶体缺陷或应力开裂。
陈辉知道,这次他们要制备的是氧化镓,根据模型跑出来的结果,这种氧化物具有更宽的禁带特性,更高的临界击穿场强。
这也是这个模型的强大之处。
只需要输入目标分数陈类,生成器就能输出想要的材料结构。
以往的材料学研究都是凭借经验和运气,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才能最终获得成功,或者永远不会成功。
但现在,他们只需要根据输出的材料结构合成材料即可。
当然,目前来看,这个模型有一定作用,但精度也有限。
“这次应该能有不小的提升!”
鄂维南喃喃自语,在这次修正模型时,他就已经有种冥冥中的预感。
当然,之前每一次修正之后,他也都是这么说的。
炉管内,氩氧混合气体在高温下湍流、扩散。
石英舟中,那颗银灰色的镓珠早已完全熔化,在高温下表面张力使其形成完美的球冠。
当第一个高活性的氧分子撞击到液态镓表面时,镓原子与氧原子结合,在熔体表面形成极其微小的氧化镓晶核,随着氧气持续、稳定地供应,晶核沿着特定的晶面方向生长、蔓延。
这个过程需要极其缓慢——时间以小时计,杨驰不时查看连接在炉管出口的残余气体分析仪屏幕,确保没有异常的副产物峰出现,反应始终在理想路径上进行。
三个小时后,炉温开始按照预设程序缓慢下降,氧气供应早已停止,炉管内重新被纯氩气充满,温度降至安全范围,石英舟被自动传输回手套箱的冷却腔。
当杨驰最终在手套箱的惰性氛围中取出石英舟时,眼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。
那颗液态的银珠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块约几毫米见方、厚度均匀的薄片,它的颜色是独特的浅黄褐色,边缘近乎半透明,对着手套箱内的灯光,能隐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模拟空心菜 作品《天才学霸?我只是天生爱学习》第206章 新一代半导体材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