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了几步。
说是书房,不过是一间有窗户的柴房罢了,逼仄狭窄,还有木头被水泡后的霉味。
临安叹声道:“当初本宫受命离京,太过匆匆,不曾携带什么细软,更别提经史子集、圣贤之言,夫君在江浦幡然醒悟,有思慕圣贤之心,却苦于没有什么书籍,这几日只能逐字逐句在大学之上批释,若是父皇能赐下圣贤之道,本宫别无所求了。”
陈公公闻言,目光落在书桌上被砚台压着的两本展开的书上。
这是
李祺批释过的书?
陛下要的就是这个东西吧?陈公公眼中有光亮起。
李祺与临安公主对视一眼。
临安公主心中大定,父皇果然很在意夫君是不是真的在认真读书,改过自新。
李祺则早就料到今日之事,毕竟这是他一点点引导出的局面。
从使用地阶道具大儒传承的那一天起,李祺就确定要用学术这一条路要破开困局,于是他每日废寝忘食的读书、注释,其余事情什么都不做。
这自然是做给监视他的人看的。
在使用了大儒传承后,他立刻获得了海量儒学知识,再加上数百年的后人智慧加持,他现在已经是足以开宗立派的大宗师。
但他暂时并不想完全表现出来。
一方面是不想太过引人耳目,毕竟一个膏粱子弟,突然学富五车,这不合理。
另一方面则是,他要为皇帝、为大明朝讲一个故事,为自己立一个人设。
一个锦衣玉食的公侯冢子,家中遭逢巨变、一夜衰落,在生死、兴衰之间大彻大悟,潜心向学,钻研圣贤之道,最终在江浦悟道,成为了儒门圣贤一样的人物。
李祺都不敢想象,这个故事人设能为日后的家族带来多少源源不断的声望。
这个人设想要足够饱满、有流传度的话,就要有“完整的进步轨迹”,留下足够多的“趣闻轶事”。
即便不能当官踏入仕途,他也要在历史上留下足够深的痕迹。
我李祺一生,不弱于人!
小院中的书房虽逼仄简陋,却处处留下了人活动的痕迹,书桌上的砚台,砚台旁的瓷杯,仿佛能透过这些,看到曾经的景象。
陈公公将那本写满了注释的书拿起,“公主殿下,不知奴婢可否将此书带回宫中向陛下复命。”
“公公随意。”
说着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