靡费众多,打下来的地盘又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,他们吃饱了撑得支持北伐?
双方争执不下。
萧衍却是淡淡的开口道,“武威将军有何看法?”
陈庆之当即上前一步,拱手行礼道,“陛下,臣也同意北伐,此乃天赐良机,葛荣与尔朱荣即将在河北决战,山东、陇西亦有人作乱,大魏朝廷自顾不暇,山东诸州郡皆有投降之念,若此时能带兵北上,便可一举将河南、山东之地收回。”
“待到尔朱荣与葛荣两败俱伤之时,甚至可一举收获山西、河北之地,彻底光复中原汉土!”
“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啊,陛下!”
谢举再次开口反驳,声调不大,依旧是那副慢条斯理的模样,突出一个儒雅。
“陛下,武威将军为求立功,不顾朝廷大局,其心可诛啊!”
文臣,武将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对立面。
而就在此时。
度支尚书何敬荣也跟着开口,他出自寒门。
早在505年,萧衍便修建国学,广增生员,立五馆,置五经博士,主要面向的就是寒门子弟,学费全免,食宿皆有朝廷供应。
只要能精通五经中的任意一经,便可被选拔为官员。
当时萧衍还特意下旨,哪怕是放牛放羊的,只要是寒门之后,就有考试资格。
说白了就是对抗王谢这等高门望族的一种手段。
也是科举制度的beta版。
何敬荣便是萧衍重用寒门之人的受益者,他很清楚萧衍重用他们这些寒门子弟是什么用意。
因此在朝堂之上,他不像出自王谢这等高门的子弟那样清谈,反而极为务实。
“陛下,依臣之见,此时北伐极为不妥!”
谢举等人一看素来跟自己唱反调的何敬荣也跟自己站在同一战线,不由露出喜色。
“有何不妥之处?”
“陛下,臣虽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,却也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。”
“猝然兴兵,粮草、兵员从何处调动?征召百姓入伍,耽误了今年的农时,致使收成大减又当如何?”
何敬荣确实在意的都是比较实际的问题。
眼看着萧衍就要被说服。
元颢连忙开口。
“陛下!”
“臣在北边有众多旧部,根本无需陛下派遣太多将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