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将他当日的三誓的信誉建立起来。
拿着邵伯温这个邵雍之子当筏子,重演原木立信的故事。
有了这个事情,将来,汴京新报上刊载一些对如今来说大逆不道的文章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至于卷入这个事情的汴京新报该怎么善后?
赵煦也早有了主意——既连邵伯温都可以不治罪,那么,汴京新报当然也不能治罪。
当然,赵煦早就指示童贯,准备了一个‘临时工’当替罪羊。
到时候,让汴京新报刊载一篇道歉辟谣文章。
顺便把所有的锅,都甩给那个临时工——都是他的问题!我们现在已经开除他,并永不录用!再保证以后一定加强审稿,杜绝传谣云云。
同时,汴京新报再连续七天,连载三国演义的章节。
这样大概率就可以把事情糊弄过去。
而普罗大众的记忆,都是很短暂的。
热点一过,时间一久,大家就会忘记汴京新报在这场风波中的表演。
太皇太后听着,有些不太开心了:“若是这样的话,也太便宜他了吧?”
邵伯温是谁?她不知道,也不关心。
她只知道,就是这个家伙写的段子,让她丢了脸——一日之中,两位中书舍人缴还词头!
国朝历史上,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。
太过分了!
简直没将她这个太皇太后放在眼中!
而这几日舆论和外界的评价,更是让她很不爽。
也让她联想到了自去年以来的种种。
对外廷的士大夫清流的态度,开始悄然反转。
从原先的欣赏,变成了如今的嫌恶。
而且,她还有底气!
尔等,最先不让老身惩处王珪。
好,老身依了!
但王珪却被汴京人骂死了!
而且王珪死后,其子王仲修在守孝期间,竟与妓女私通!
大宋士大夫斯文扫地!
还不如让老身一开始,就将王珪论罪、剥麻呢!
其后,尔等又不肯让高公纪、向宗回去熙河为官。
说话也是和今次一般难听。
高公纪、向宗回,人都还在汴京呢,就说他们肯定会祸国殃民,必然败坏大局。
结果呢?
高公纪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