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停的决堤、溃堤,不断的出现险情。
元丰八年,赵煦刚刚即位不久,这条堤坝就再次出现险情。
亏得当时的判大名府韩维,还算用心。
也亏得赵煦派出了大量禁军,在宋用臣、苗授的率领下驰援救灾。
最终是靠着钞能力,才堪堪守住了小张口,没有让洪水冲垮小张口,然后冲向小吴口,再次将整个河北,变成汪洋。
而这一切灾难的源头,就是当年,回河派们异想天开的小吴口筑堤计划。
一场典型的人祸!
企图让黄河讲政治。
然而黄河表示——我不懂啊!
但在当年,回河派是朝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。
而这个张问,却在彼时,选择了反对。
毋庸置疑这是需要有勇气的!
因为大多数政治生物,并不会因为被人指出了错误,且因为自己的错误而遭受了失败,就重用那个指出错误的人。
大多数政治生物,只会觉得——为什么你要和我逆行?
于是,将这个该死的逆行者抓起来,反复批判。
“其后河果决于小吴乃迁淮南东路转运使”
唔果然是吕家神仙的人啊!
在这个时候能保住人,还能将之升官的,也就只能是吕夷简了。
“先帝即位,加直集贤院,再迁河北转运使”
“熙宁中,再议回河,欲以三十万军民,自澶州向北筑堤问上书坚以为不可”
又开始逆行了!
而结果,自然是很清楚的。
熙宁十年,黄河再次决口于澶州,形成二股河,冲向了徐州。
于是,苏轼怒气冲冲,开始了胡言乱语——汝以有限之材,兴必不可成之役,驱无辜之民,置之必死之地!
看似是在喷王安石,但傻子都知道在阴阳怪气谁。
这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了祸根。
而另一个逆行者张问的下场,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“元丰二年,中书侍郎臣安礼,曾以臣问可堪六部,举于先帝,先帝以为,臣问不可用为国家重臣乃迁知潞州、汝州等,元丰八年改知河阳府”
赵煦听着,差不多已经在心中勾勒出了此公的画像了。
一个有能力,但脾气很犟,特别喜欢逆行的老臣!
同时,他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