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人一伙多过一伙,贼人一年强过一年。
言下之意就是——大宋朝再不改革,就要吃枣药丸!
为了不让朝廷吃枣药丸,就只能打开上升通道,尽可能的扩大取士范围。
就像张元、吴昊,让大宋朝殿试从此不再黜落士人。
经历了这些起义与暴动后,老赵家立刻解除了几乎所有在科举上的身份限制——只要父祖三代没有谋反作乱的罪行的人。
不拘是商贾、农民、工匠,还是士大夫,都可以参加科举。
其后的数十年中,更是不断在庆历兴学运动的基础上,修建学校,大兴教育,广取人才。
在张海、郭邈山起义之前的景佑五年壬寅榜,大宋取士三百一十人。
但到了张海郭邈山起事之后的庆历二年壬午榜,取士数字就飙升到了四百三十二人。
下一届,庆历六年的丙戌榜,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五百三十八人的高峰。
但,当朝廷绞杀了张海、郭邈山起义,平定了贝州王则之乱,又扑灭了王伦的起义后的皇佑元年已丑榜,取士人数滑落回四百九十八人。
到了太平的嘉佑年间,取士人数更是一路下跌。
譬如嘉佑二年,还取士三百八十八人。
但到了嘉佑四年,就只取了一百六十五人。
其后的嘉佑六年、嘉佑八年的科举,都徘徊在两百以下。
这说明了什么?
家人们,会哭的孩子有奶吃!
那为什么,现在的科举一次取士都在六百上下?
今年更是要达到七百以上?
答:因为,赵煦祖父英庙是小宗入继,在位期间又搞了濮议。
为了维稳,也为了拉拢人心。
所以,英庙一上来,就开始放水。
而赵煦的父皇在位期间,大搞变法,侵害了大量利益集团的利益,为了安抚人心,也只能继续放水。
赵煦这里是同样的道理。
而且,他想推动大宋社会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,又不想引发大范围的社会矛盾,让地主士绅们扯旗。
咋办?
继续放水妥协!
温水煮青蛙!
反正,大部分地主士绅,只要有官当,就不在乎朝廷到底在干嘛!
除非朝廷把刀子架在他们脖子上。
正是因为赵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