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在方才的问答中,表现出了不俗的见识,其对本坊事务,可谓熟谙于胸,于是得到了韩维认可。
韩维只是高傲。
但他也爱提拔人。
这是韩氏三兄弟的为官之道——他们兄弟,都是恩荫官出身(其实他们都考中过进士,但因为中进士的那一年,他们的爹还在两府,所以群情激愤,于是他们兄弟‘自愿’放弃了到手的进士功名)。
恩荫官出身,想要走到高位,就得有人辅佐。
故此,韩维这一生,前后发现、举荐了数百名大小官吏。
有着至少十余位待制级大臣,都曾得到过韩维的荐举。
甚至还有人改官,是拿到了韩维担保。
且,随着年龄的增加,韩维越发的喜欢提拔、举荐人才。
这甚至已成为了他人生暮年,为数不多,依旧能叫他兴奋的事情。
过去三年,他在河南府和大名府,就先后向朝廷辟举、保举了数十人。
乃兄韩绛,乃弟韩缜,俱是如此。
几十年下来,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天下!
这也是韩绛,能在回京后,顺利推动他的议程和改革的缘故——京中六部有司,皆有他或他的兄弟曾施恩提拔的人。
其中不少人,还是在关键位置上。
天下诸路,也同样有着大量韩家的门生故吏。
恩相的法度,这些人自然愿意推动,以报答当年的提拔、荐举之恩。
有了这些人,韩绛何愁做不成事?
如今见着这李筑,不卑不亢,回答得体,做事勤勉,对于本职工作掌握熟悉。
韩维自然有了点爱才之心。
李筑受宠若惊,连忙拜谢,然后坐到了韩维面前。
等李筑坐下来,韩维便问道:“李公事方才说,朝廷以诸司专勾司,逐月按市价七成收布”
“上个月甚至收布两万匹!”
“公事可知,这许多的布,诸司专勾司收了去作甚?”
“回禀相公,下吏曾听人说起过”李筑低着头答道:“似乎诸司专勾司收布后,或卖给辽人,或将之以军赏,发去了沿边诸路”
“此外今年科举,朝廷赐给贡生贡服、贡靴就是用的我安节坊所织的綀布!”
说到这里的时候,李筑有些与有荣焉。
韩维微微点头,心中已有了计较。
他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