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准备的如何了?”
“回禀陛下,老奴已准备妥当!”
“善!”
“赏赐吧!”他轻声说着。
“唯!”
邵三抱着儿子,牵着妻子的手,走在人群中。
他本是淮南东路人,父辈时,家里就已是客户了,只能靠租佃乡中大户的土地维生。
到了他这一代,更是连租佃大户人家的地,都得和人抢了。
不够勤快、照料庄稼不够仔细的,主家根本不肯租地给你。
而邵三没有卷过同乡,只能在乡里给人做工了。
比如说朝廷要修工程,发役的时候,就会在地方雇人去做工。
也譬如说,州郡要转运财税入京的时候,也需要雇人。
此外,运河水浅的时候,转运司就会大雇青壮去拉纤。
但这些事情,都是有时效性的。
一年中未必能碰到几次,而且,路上还得自备吃食。
属于是手停口停,一旦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,就得饿肚子了。
前年的时候,淮南大旱,对于淮南地方的百姓,犹如炼狱。
别说他这样的人了,便是乡中的大户,在大旱面前,也有破产逃亡的。
好在,朝廷及时赈灾,据说,当时连官家、太后也带头减损供奉、裁减耗用,把省下来的钱,拿来赈灾。
又命人发漕粮,将滞留运河各地转般仓中的漕粮,直接发到淮南灾区。
同时,还派来禁军,帮着大家凿井取水求活。
一场本会造成淮南诸州,百万黎庶死亡的大灾,就这么的安抚了下去。
尽管,依旧有无数人在旱灾中倒毙。
可至少,没有出现易子而食,折骨为炊的惨剧。
但大灾之后,地方凋敝,百业萧条。
官府为了与民生息,更是直接停了工程徭役——准确的说,应该是把相关的工程徭役,都包给了禁军和从登莱南下救灾的青壮。
这就让邵三坐蜡了。
没有工作,就要饿死!
幸好,彼时朝廷默许了淮南无地流民入京。
而邵三彼时肚子饿的咕咕叫,便跟着同乡,一起入京求活。
迄今,他都深感是祖宗福佑!
入京后,他先是在城外搭了个窝棚,与同乡混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