轿子到这里,必定是重量级人物。
高世德有些好奇,侧头望去,竟是熟人——燕王赵俣。
赵俣头戴七梁进贤冠,冠缀珠玉,垂缨络。
他身穿一袭绛纱蟒袍,袍身上金蟒昂首,四爪攫云。
赵俣略微整理一下罩在外面的天青罗纱,不疾不徐地抬头四顾。
他看到不远处的高世德后,诧异道:“高衙内?”
高世德忙拱手行礼,并微微欠身:“见过燕王殿下。”
赵俣脸上露出一抹笑容,“呵呵,不必多礼。”
他又上下打量高世德一番,“你什么时候回来的?”
“昨日刚回来,此前多谢殿下抬举。”
赵俣摆了摆手,“哎,这点小事提它作甚?本王还要感谢你呢。”
他往垂拱殿方向看了看,低声道:“如今你也回来了,晚上到我府上喝两杯如何?”
“恭敬不如从命。”
“好,那就这么说定了。”
高世德见赵俣如此作态,心道:‘不是吧,一个王爷说话也这么小心翼翼的?’
其实宋朝的王爷都不怎么上朝,也很少管理具体事务。
毕竟,如今这一脉的祖宗赵光义,就是这么登基的,他们要防患于未然。
因为“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”的基本原则,国家各项具体行政事务主要由文官集团处理。
所以,皇帝需要的是治世之能臣,而非自己有治世能力,他只需要学好礼义廉耻,做出善民的最终决策即可。
宋代皇帝对皇子乃至太子的教育更侧重于道德教化,而非具体的治国技术。
他们学的是礼义廉耻,读的是孝经论语尚书资治通鉴等,即便太子也很少接触财政、军事等实务知识。
有兴趣的,就登基后学一点,没兴趣就实行“垂拱而治”。
这是宋代皇室的教育传统,以道德优先,“君德”重于“君能”。
皇帝都不需要学太多治世能力,各代王爷就更别提了,他们追求“无才便是德”。
不然肯定被皇帝猜忌,你一个王爷学这些是想干嘛?是想帮朕治理国家吗?
当初赵佶便是一门心思搞艺术,他的皇帝哥哥非常放心。
王爷不好好吃喝玩乐就是犯了忌讳,与官员私交过密,更是大忌,特别是与高俅这样的军事权臣。
宋刑统规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