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这个位置,还有一个非常强悍的竞争者,那就是帝师孙承宗。
如果说王在晋和魏忠贤只是关系不太好,王在晋只是鄙视魏忠贤的为人的话,那么孙承宗就是根本容不下魏忠贤了,整天公开对他喊打喊杀。只是孙承宗是两帝帝师,魏忠贤根本动不了这个老东西。
魏忠贤心想,这件事还是应该早一点促成才行,他的胜算并不大,拖久了更加渺茫。
不过,他也有优势。孙承宗前年刚被罢官,他担任辽东督师时,掏空大明国库修建的关锦宁防线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轻易踏破,哪怕有宣称出来的宁远大捷、宁锦大捷,也是不能改变这一点事实的。
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,魏忠贤觉得自己拥有与王在晋合作的可能。毕竟,相较于他们之间的这点小矛盾,王在晋与孙承宗的政见分歧才是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。双方在辽事上意见完全相反,都认为对方祸国殃民,此等“逆贼”,恨不得杀而诛之。君子之争,求同伐异,这是大道争锋,容不得后退半步。
皇帝终于召见他们了。几个阁臣表现得非常重视,一般来说,外臣能够得到皇帝单独召见、出入内廷,是信重的表现,是莫大的殊荣。
几人心思各异,都在思考皇帝召见他们到底是为什么。他们开始后悔,早知道就不得罪魏忠贤了,搞得魏忠贤一点提示都不给他们,腹中半点准备都没有。
“臣等参见陛下!”黄立极、施来凤、张瑞图、李国棤几人一起喊道。
“平身。”朱由检淡淡道,“都过来看看吧。”他指着御案上的奏本说道。
几人心中一个咯噔,急忙上前,拿起桌上的奏疏分了分,交换着看了起来。朱由检坐在桌后面,一面观察着几人的表现,一面伸了个懒腰,筋骨噼啪作响。
几人里面,张瑞图的水平最次,看了几份奏疏之后一头雾水,他完全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,是对这三位里面的某个人不满吗?
而李国棤却拿着洪承畴的弹劾奏疏看了好久,眉毛都拧成了团。
黄立极看完以后给自己开解:
当时正值宁锦之战,他们内阁的主要注意力都被辽东战事给吸引过去了。
而且当时兵力、财政都很吃紧,所以对于陕西的什么匪徒王二作乱,实在是没精力去管。而且他们也不是完全没管,不是已经拨款两千两白银让陕西巡抚自己招兵买马去解决了吗?高低不过几个手无寸铁的暴徒,在他看来应该不难搞定。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签不了约 作品《明末:我崇祯摆烂怎么了?!》第18章 跟这样的 “虫豸” 在一起,怎么搞好大明政治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