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商量几十个来回,耗费一两年时间么?!或许这就是皇帝说的,建奴的缓兵之计吧。
其他大臣听完了皇帝的话,也都生出一股安心的感觉。
不怕领导下任务,就怕领导含糊其辞。说一些诸如:
“这个事呢,我们要高度重视”“原则上是可以的,但是要符合相关规定”“既要.又要还要”
“总体上是向好的,个别问题要整改”“大家要提高政治站位,主动担当作为”之类的屁话。
只要明确了目标,偌大一个朝廷,偌大一个帝国,努努力总是能够办到的。朱由检此举,就是为了统一思想,避免内耗。他明确了三件事:
第一,是大明坚决要消灭建奴,不议和,下面的将士放心放手去打就行了;
第二件事,是给狂热的朝臣降降温,强调建奴的实力,明确大明目前以维持战略守势为主,做好持久战的准备,厉兵秣马,但是不主动出击;
第三,就是改变了以往“战败、失地则死”的潜规则,降低领土权重,提升人的权重。
“也就是说,皇帝想给熊廷弼这厮翻案?!”立即有朝臣敏锐地察觉到了皇帝的潜台词。
永远不要低估进士的阅读理解能力!因为按照皇帝宣布的规则,熊廷弼失地,但并不符合“三大斩”的原则,那就是可以将功折罪的。
果然,只见皇帝淡淡开口说道:“着兵部及三司重审熊廷弼、马林、杨镐、王化贞案。”
朱由检沉默了一会儿,说道:“准李如柏之子李承恩荫袭锦衣卫指挥同知职;其弟李如桢起复,出任辽东副总兵!”
临时朝会结束,朱由检当庭撕碎了皇太极的议和信,并下令以后皇太极但凡遣使,直接砍了就行,或者拷打之后砍了,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,就连当初林丹汗的使者朱由检都没砍,但建奴不属于这一类。
他这是在绝彼此后路,以后双方都没办法派遣使者了,送一个死一个,拒绝交谈,拒绝议和,死磕到底!
半个月后,皇太极没有等到大明的回复,倒是明廷朝议的内容被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,传到了他的手上。
砰!皇太极狠狠地将信纸砸到桌面上,汉语中夹杂女真语粗口,怒骂道:“乌勒混!好你个朱明小儿!真当咱大金的刀把子是钝的?
当年你祖宗,在萨尔浒折了二十万大军,也没敢说‘永不议和’!
如今你个小王八蛋刚坐龙椅几天,就敢口出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签不了约 作品《明末:我崇祯摆烂怎么了?!》第135章 皇太极:我要让那崇祯小儿跪在正白旗下忏悔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