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红夷大炮也不是完全无法命中数里外的建奴炮阵,只是由于建奴采取的是疏散阵型,打击效率不高。
而更划算的办法是不管建奴炮阵,射击建奴骑兵,双方兑子互相伤害。只是这样做,虽然是最理性的做法,但对于己方作战士兵来说,太过残酷了。
建奴选择缩在中间规避城角炮火打击,城头上的守军也不是榆木雕刻的,能够搬动的火炮也是尽量往城墙中间调集,以求更大的打击火力。
但是死角的大红夷炮却不能轻动,这东西三千五百斤重,安置在旋转炮台上,并没有可移动的炮车,如果轻易调动,敌军偷袭,想要再搬回去就很难了。
不过明军火炮型号很多,除去红夷大炮,还有威远炮、一千多斤的大弗朗机子母炮、灭奴炮等,中大型的火炮也拥有数里的射程。
总体上来算,明军居高临下,用更多更强的大炮所造成的战果,是比建奴的一百多门劣质小炮要大许多的。
仗打到现在,互有胜负,伤亡双方伤亡近两千人,且都是各自的精锐部队,已经有些难以承受了。
明军骑兵猝然遭遇炮击,阵脚大乱,倘若建奴在此时乘机猛冲,或许真的可以将明军的阵列给冲垮,只是不知道为何他们并没有这样。
或许是对方的炮骑没有做到协调,所以未敢轻动,又或者是出于别的考量。总之,建奴的奇怪表现给到了明军撤离的机会。
城头上号炮与旌旗一同发出撤退的命令。原本赵率教手中有七千余近八千骑,大战过后仅剩下五千多骑。
残存骑兵先撤回他们原本的营地,而后再从清河桥分批次撤到护城河后,德胜门的千闸随着绞盘的发力缓缓上升,巨大的两扇包铜木门被缓缓推开。
后撤的明军骑兵,受伤较为严重的允许进城休整,安排医师救治;仍旧保有战力的则暂时在墙角下扎营,受到城头守军的庇护。
自此,德胜门前双方精锐骑兵血战暂且告一段落。从战果和折损来看,双方那是两败俱伤,谁也没有占到便宜,但是从战线上来看,却是大明略输了一筹,没有守住阵地,被建奴击退了。
朱由检终究还是做不到那么狠心,眼看着自己手下的将士跟建奴打光拼光。
赵率教进城,气势汹汹地跑上城楼想要跟汪鳞算账,却不曾想在城头见到了皇帝本人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息怒,反而要当着皇帝的面好好掰扯掰扯,让皇帝主持公道。手心手背都是肉,朱由检也很为难,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签不了约 作品《明末:我崇祯摆烂怎么了?!》第174章 人算不如天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