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说有什么,那也就是看不见、摸不着,还轻易分辨不出真假的仁义道德、满腹经纶之类。
心里没底气,就不可避免的,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。
旁人的夸赞,只会让他稍稍心安;
可旁人的批评,却会让他觉得遮羞布被撕破,旋即恼羞成怒
为了照顾到自己刻板印象中,文人群体普遍存在的‘好面子’‘自尊强’的状况,刘荣只能否决了搜身方案。
那除了搜身,还有什么办法吗?
答案,便是不允许考生携带文具。
——入宫应考的考生,全身上下能藏凶器的地方,也就是考试所用的文具了。
不让考生们自己带文具,就让他们轻装上阵,入宫应试,问题自然就得到了完美解决。
既然考生们自己不带,那自然就得刘荣给他们备着。
反正都备了,那与其‘借’,还不如就势赐下一套文房四宝,以极低成本,最大程度提高科举的影响力。
就说此刻,考生们手里正在用的文具,无一例外——都在笔、墨、纸、砚的不同位置,留有‘癸已年秋闱殿试,御赐某某某’的字眼。
这些文具,显然必定会成为传家宝性质的纪念品,乃至于身份、地位的象征。
同时,归乡考生们同人显摆这些‘纪念品’时,也会为科举免费做宣传。
——诶,你这笔不错啊?
——哪儿来的?
——什么?
——御赐?!!
——哦,科举啊
——咳咳,这科举~是个什么玩意儿来着?
如此一来,安全问题照顾到了,考生们的情绪照顾到了;
顺带着还让刘荣施恩一波,并为科举宣传一番。
甚至连问世至今,始终没能大范围扩散的纸,都被刘荣借此机会狠狠推广了一波!
都数不清是一举几得了。
刘荣一边如是想着,一边不断调整着面前,那张记录着三十个人名的名单。
倒是一旁随侍的汲黯,按捺不住心中好奇心;
在请示过刘荣之后,轻手轻脚走下御阶,像后世绝大多数监考老师那样,借着巡视的名义,下意识扫视起考生们的试卷。
俗话说得好;
肱骨心腹,说的就是那些脑子时刻跟得上上级思路,并使其成为习惯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