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汉人会打来。
一方面,是数十年来养成的思维惯性,让匈奴人本能的认为:汉人只会在我们打过去的时候凭城墙防守,根本不会主动出击。
哪怕有河套-马邑战役的教训,这个思维惯性,也不会如此轻易的被扭转。
另外一方面,便是生活在相对更为温暖的‘南方’——准确地说是长城以南的汉人,必定比匈奴人更加怕冷。
不怕冷的匈奴人,在冬天都被冻得在高阙报团取暖,连头都不敢探出关墙,何况更怕冷的汉人?
想当年,汉匈平城一战,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山。
短短七天的时间,太祖高皇帝麾下的汉军精锐,便有上千人被冻死、饿死,更有成千上万人被冻伤截肢,以至于退出现役。
反观战斗减员,却不过聊聊数百。
成千上万人伤亡,对于开国之君麾下的数十万大军而言,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?
——要知道当年那一战,太祖高皇帝麾下的,全都是南、北两军的车骑精锐!
那一战过后,南军五校伤亡过半,北军七校更是差点没保住编制!
花了足足十几年,南、北两支禁军才总算恢复元气,却也损失了最宝贵的财富:经历过秦末战争的百战精锐。
有这些思维定式,以及‘过往经验’在不自觉间影响着匈奴人,就使得凛冬腊月的高阙,实际上几乎处于完全不设防的状态。
——关墙外万里冰封;
关墙内,守卒们锁着脖子,在避风处蹲做一团,有条件就围着篝火取暖,没条件就报团取暖。
事实上,匈奴人想的也确实没错。
汉人确实更怕冷。
在那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,汉军将士别说是发起进攻了——甚至都很难在河套北部地区,乃至于草原所谓的‘温暖地区’:幕南正常生活。
汉人怕冷是事实,这个时代无论长城南北,都不可能——至少不愿意在冬天打仗,也同样是不争的事实。
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客观事实,给了刘荣麻痹匈奴人,通过反常态、逆常规的方式,谋夺高阙的机会。
“朕的意思,诸位将军应该都明白了。”
“——御寒之事,便由少府解决。”
“且此战,许将士们携酒上阵。”
“另外,朕偶得一上古残卷,其上颇多御寒之法。”
如是说着,刘荣便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