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已经是整一里的纵深了。
但对侧的匈奴高阙守军,却并没有因为失去这一里纵深的控制权,而被挤在北关墙内。
——程不识目光所及,匈奴守军最前沿、最靠近汉军的位置,一直到依稀可见轮廓的北关墙,依旧还有二到三里的纵深。
这就意味着高阙南、北关墙之间的距离,足有四里。
一里三百步,四里,便足有上千步。
再加上东西亦有一里,即三百步宽的战场宽度,就使得匈奴人此时掌控的区域,达到了宽三百步、长七百到九百步。
即便是长宽各一步的区域,皆容纳一人的宽松站位,匈奴守军此时所掌控的区域,也依旧能容纳将近是十多万人。
也就是说,战斗一旦再次打响,匈奴守军根本无需进出北关门,便能随时在正面战场投入数万人。
反观汉军一方,则无疑艰难了许多。
三百步长的南关墙头,仅有三丈,即五步宽。
同样以长宽各一步可容纳一人来算,汉军掌控下的南关墙,顶多只能容纳一千五百人。
即便此刻,关墙上的汉军将士几乎是前胸贴后背,宛如后世挤公交的场景,也不过将将塞满了两千多,不到三千人。
关墙下,倒是宽松许多。
仍是三百步宽,汉军却已在打开南关门后,掌握了关墙内百步的纵深。
按长宽各一步容纳一人来算,这三百步乘百步的纵深,也同样能容纳三万人。
但很显然:战场上,将士们是不可能高密度扎堆的。
就如此刻,匈奴人掌控的区域明明能容纳十几万人,却依旧只有一万多人在关内,余者都推到了北关墙外一样。
此刻,汉军所掌握的高阙内百步区域,也只有不到一万汉军将士,以屯、曲为单位分阵地驻守。
而且不同于关墙上的汉军将士,可以依托关墙,以及上下关墙的石阶口构筑方向——关门内、关墙下的汉军将士,几乎等同于是在开阔地带,毫无战术依托的构筑野外防线。
这种防线,且不说稳不稳固,几乎是只要战斗打起来,双方短兵相接撞在一起,阵地就必然要反复易手。
可能匈奴人一个冲锋,汉军将士就被推回到关墙下,乃至于关门外了;
汉军将士一个反冲锋,原本一百步的掌控区域,又能变成二百步了。
所以此刻,高阙内的汉匈双方虽然都出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