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,就是‘阵亡率’和‘伤亡率’,最真实的写照。
伤亡,多半是伤,小半是亡。
且幸存者的注意力,会本能的被‘伤者’吸引,除非有极深的渊源,否则,阵亡者总是会被忽视。
——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要,而是人体的保护机制,会强迫幸存者遗漏、淡忘阵亡者,以保持情绪的稳定。
而阵亡率,往往最能直观影响一支军队的军心士气,甚至是接下来的战斗走向。
因为当你身边的人,都是战死,而非负伤,那你的情绪就会不可避免的堆积。
战友有伤有亡,你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‘伤者’身上,和他聊聊天、说说话,来转移注意力。
但如果只有阵亡者,那你只能强迫自己接受现实:战友们正在迅速死去。
说不定什么时候,就要轮到你。
战友的妻儿老小、父母双亲,都已经注定成为乡里的闲人懒汉、地痞无赖欺辱撕咬的目标。
你也快了。
等你也战死,你的父母双亲,妻儿、家人,也会成为恶邻眼中最肥美、最好拿捏,且根本不用担心反噬的肥肉。
然后,你就成了行尸走肉。
你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战,为何而战。
为国?
战友们一个个死去,部队都快死完了,城都快破了!
国,又撑得了多久?
为家?
你要战死了
你的家人,即将成为砧板上的肉,任由恶人撕咬瓜分
为的哪门子的家
可以说,这场高阙之战,刘荣最高兴的,甚至都不是攻下高阙本身。
而是在攻下高阙,完成如此远大且宏伟的战略目标,为汉家带来了如此重大的战略收获、对匈奴人造成了如此重大的战略打击的同时,伤亡率,仍旧被控制在了一个完全可以接受——甚至低到远超预期的程度。
刘荣一向都坚持这样一个说法。
——战争,打的是后勤,打的是国力,但归根结底,打的是人。
只要人还在,那就什么都好说,什么都有可能。
可若是人不在了,那即便是富用万里国土,也终归没人守住这块沃土。
后世有这样一句笑谈。
——身处乱世,别人屯粮我屯枪,别人就是我粮仓。
同样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