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比如,某些政策的颁布和推行,往往会出现一些‘事与愿违’的情况。
就像是长安朝堂,在天子的允许下颁下政令:为了庆祝东宫太后大寿,今年全天下免除税负!
结果到了下面的郡县,话很有可能就被‘传’成,或者说是被理解成:今年,东宫太后大寿。
大家伙儿,难道就不表示表示?
老百姓自然不需要‘表示’。
但官员呢?
太后大寿,你甭管官大官小,总不能真就什么都不表示吧?
自然是要‘表示’的。
而表示,又是需要花钱的。
钱从哪来?
于是,长安朝堂发下去的政令,到了地方郡县就变成了:为了庆祝太后大寿,今年,本郡本县额外收xx税,每人每户xx钱。
原本不需要‘表示’的百姓农户,被官员摊牌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。
结果钱花了,最后还不算是百姓农户表示的,而是地方官员,代表当地百姓农户——更或直接就是代表自己,向太后有所‘表示’。
花百姓的钱,办自己的事,走自己的人情。
偏偏长安朝堂中央,还拿其毫无办法——甚至大概率发现不了。
长安朝堂只会知道:命令发下去了,府、库也确实没有收入税、赋。
对此,长安朝堂心中有数,天子、太后,也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。
却也只能通过采风御史、监察御史等方式,来让下面的官员收敛一些。
但也正应了那句话。
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这边,天子荣刚定下制度,为外族奴隶减免奴隶税,寄希望于一次引导汉家的地主、富户,为了节省成本而用更多的外族奴隶——至少在重体力劳动方面,更多的用外族奴隶,而非汉人。
结果制度刚确立不久,底下的‘对策’便已经准备好了。
——外族奴隶?
便宜没好货!
又懒又蠢不说,还听不懂人话!
而汉人,贵有贵的道理——踏实肯干,逆来顺受,又好沟通。
可汉人奴隶的奴隶税,就是比外族奴隶的奴隶税贵啊!
怎么办?
简单。
让汉人奴隶,‘变’成外族就好了。
具体操作方式也很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