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封禅这件事,后世人众说纷纭。
有人说,这是帝王功绩重要的体现方式,而且是封建时代效果最好、见效最快的政治宣传方式。
这种说法不可谓没有道理。
毕竟在交通基本靠走,通讯基本靠吼,人设基本靠吹,成就都得掺水的封建时代,政治宣传的难度向来都很大。
像太宗皇帝那般,几乎不费吹灰之力,就让天下人认帝王‘在世圣人’‘千古名君’的情况,一来耗时太长,二来见效太慢。
最后,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:可遇而不可求。
——就算你真的是汉文帝第二,可要是天下人都迟钝些,又或是没把自己的好日子,往你这个帝王的身上去想,那你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。
说来,刘荣还真专门研究过:祖父太宗皇帝‘在世圣人’的美名,是通过怎样的历程造就的。
最终得出的结论,让刘荣也不免有些默然。
因为颇有些出乎刘荣意料的事,太宗孝文皇帝第一次被天下人记住、在天下人心中出现正面印象,是因为其节俭。
而且太宗皇帝的节俭,可不像后世某位四季常服不过八套的老道——太宗皇帝是真的抠门,也是真的会过日子。
有多夸装?
就这么说吧。
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,前后在位二十七年,到驾崩时,居然只有一件正装冠玄,是完全没有补丁的!
这还是因为少府足够‘有原则’,无论太宗皇帝怎般威逼利诱,都不愿意遵从太宗皇帝的意愿,不允许太宗皇帝的正装龙袍上,也出现补丁的缘故。
天子穿衣带补丁,而且是一层迭着一层的补丁——够夸张了吧?
还没完。
除了穿,太宗皇帝的日常生活作风,那也是节俭的让古往今来的帝王,乃至于贵族,都羞愧的掩面低头。
——作为帝王,太宗皇帝的日常餐食,是四菜一汤。
甚至都不是后世人理解的四菜一汤,而是:一碟咸菜,些许肉酱,一道时令蔬菜,外加一道炙肉或肉糜,组成‘四菜’。
一汤,多半是茶汤,偶尔会换成杂菜汤。
主食一碗粟米粥。
就这用餐规格,别说皇帝,亦或是贵族了——随便一个像样点的商人,都不至于吃的这么寒酸。
便是农民,一餐尚且有米粥加咸菜。
此外,除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