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法治建设,来强行为游牧之民的文明进程提速,在‘仓禀足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’的基础上,反其道而行之,以达成‘知律法严苛而仁义俯焉’的目的。
刘荣细问,赵禹则进一步表示:游牧之民的短视,首先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,来一点点击碎。
等游牧之民产生‘这么做绝对不行’‘这么做惩罚极重’的意识之后,再通过法律条令,强制让游牧之民接受长远规划。
如个人层面的畜牧生涯规划,家庭财富规划,家庭成员规划、家庭结构调整等;
如部族的游牧路线、部族组成,军事、器械、后勤保障等体系构建;
再比如,单于庭层面的国家战略等等。
赵禹说,这是因为匈奴人——游牧之民大都‘未开民智’,想要他们听懂什么叫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,并不比对牛弹琴轻松多少。
所以,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解释,只通过法律手段,粗暴的让他们去执行。
等他们执行过后,亲眼见到成效了,自然也就不用解释了。
从赵禹这一番话语中,刘荣不难得出结论:秦一统天下之后,始皇便是采纳了法家的这一建议,通过‘理解要执行,不理解也要执行’的粗暴手段,来让天下人强制接受秦廷的调度。
但显而易见的是,这种手段在华夏行不通。
因为华夏百姓民,哪怕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,也绝不能算作‘未开民智’的愚类。
数千年的文化沉淀,让每一个出生在神州故土的华夏之民,都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。
哪怕一生都无法看懂圣贤之书,世世代代都无法出一个认字的后代,华夏之民也仍旧能从社会氛围、风气当中,汲取到游牧文明永远都无法达到的浓厚文化底蕴。
贩夫走卒,杀猪屠狗之辈,也仍旧心怀仗义;
丘八武夫,肩扛手挑之人,也同样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。
这是游牧之民永远都学不会,也效仿不了的。
至于那场讨论最终的结果,则是由天子刘荣以穿越者的宏达视角,做出最后的判断。
——没有千年以上的,传承有序的文化积累,以及连续三五位,或是隔三差五,累计七八个‘老上单于’出现,游牧文明就永远无法进入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。
即:松散部落奴隶制联盟,到中央集权封建制王朝的转变。
当然,也有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