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粮价如果得以平抑,那宗庙、社稷就此得安,外加国朝之后、未来的储君太子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让天下人有了归属;
先帝则了却一桩心事,可以就此放心的确立皇储,并专心培养刘荣,顺带着还能省点心,不用亲自去处理棘手又累人的粮价平抑一事。
无损于宗庙社稷稳定,对国家有好处,对先帝也有好处,于是先帝主动提出此事,作为刘荣获立为台子除菌之前的考验。
看似是多此一举,实则,却是水到渠成。
当然,除了以上两种情况——无损于宗庙社稷稳定,且在国家利益和先帝个人利益中,满足一个或两个,这两种情况外,还有第三种情况。
这么做,有损于宗庙、社稷的安稳,极有可能引发动荡;
这个时候,就要同时满足国家利益,以及先帝老爷子个人利益两个要求,这件事才有可能成行。
晁错当年拿出来的削藩策,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。
无论是从吴楚之乱爆发前,长安朝堂的预判,还是吴楚之乱真正爆发后的叛乱规模,都能明显看出:推动削藩策所引发的后果,其实是严重影响到了汉家宗庙、社稷的安稳的。
但即便如此,先帝也还是毅然决然,选择推动削藩策,哪怕最终闹出来个吴楚七国之乱,也仍旧在所不惜。
究其原因,便如上文所说:削藩策的推动,虽然动摇了汉家宗庙社稷的稳定,但无论是对汉家,还是对先帝老爷子自己,都带来了极为显著的利益。
在国家利益层面,削藩策无论最终是否引发宗亲诸侯叛乱,都是对汉家具备长足的积极影响的。
——没有叛乱,那就是温和手段处理掉尾大不掉的宗亲诸侯;
有叛乱,便是如真实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那样,便是通过相对体面的粗暴手段,来解决宗亲诸侯尾大不掉的问题。
反正就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只要削藩策被推出来,那宗亲诸侯的问题就是能解决掉。
区别只在于:宗亲诸侯是逆来顺受,还是奋起反抗后被镇压。
过去这些年——尤其是先帝驾崩,当今刘荣即位后的这些年,坊间对于当年之事,其实一直都有激烈的讨论。
有人说,先帝错在削藩策推动的太急,没有逐个击破,而是平等的将所有关东诸侯都当成了乐色,促使关东诸侯联合反叛,最终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。
也有人说,削藩策本身就是急于求成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