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之前,先帝在天下人,尤其是满朝公卿眼中,是一个喜怒无常,一言不合就要抡棋盘杀亲戚的疯子!
但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,先帝就有能为自己辩解的说辞了。
——朕早就看那吴太子刘贤,脑后生反骨,不似人臣,早晚叛逆!
——你看看你看看!
——他爹刘濞不就反了?!
——有其父必有其子!!
——若吴太子刘贤活着,必然是第二个刘濞!!!
——至少也是刘濞反叛过程中的左膀右臂!!!
这个说法,虽然有些本末倒置、因果导致之嫌,但终归只是‘嫌’,也就是嫌疑、可能性。
总好过在那之前,先帝洗都没法洗的‘残害宗亲’,而且还是那么暴力的手段、那么莫名其妙的原因残害宗亲。
再者说,当年吴楚七国之乱,参与叛乱的齐国,以及‘准叛乱’‘叛乱未遂’的齐系、淮南系各国当中,以‘上阵父子兵’的模式参加叛乱者,也不再少数。
这些王叛,太子从之的案例,也同样能为先帝提供鲜活的案例和佐证。
所以说,削藩策虽对国家稳定不利,但能同时为国家和先帝带来利益,故而能得到先帝的认同。
也就是说,在先帝老爷子眼中,某件事能不能做、该不该避免,就看是否损害以下这三条。
第一条:国家稳定。
第二条:国家利益。
第三条:先帝的个人利益。
其中,第一条为首要因素,二、三条为并列次要因素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刘荣和先帝老爷子相处,其实还是比较轻松的。
因为在这些方面,刘荣和先帝老爷子的利益一致,目标一致。
父子都需要宗庙、社稷稳定,也都会自发的维护汉家的国家利益。
至于先帝的个人利益——先帝会自己争取,刘荣也会为了讨好先帝,而为先帝争取。
这就使得当时,刘荣与先帝坦诚相待,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
——因为在先帝眼里,刘荣就没有坏心思!
做事情是为了宗庙、社稷,以及皇帝老爹;
甚至就连做太子,也是为了宗庙、社稷的安稳。
但到了窦老太后这里,情况就不同了。
如果说,先帝老爷子的立场,是国家稳定为先,国家利益、自己的个人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