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盛极必衰。
汉家对地方豪强的遏制,最终目的是为了避免门阀、世家的出现。
作为战国时期的楚国人,太祖高皇帝刘邦,对曾存在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三户:屈、景、昭三家,必然是了然于胸。
太祖高皇帝很清楚:这么三家世家门阀的存在,对于国家、对于宗庙社稷而言,绝非好事!
所以,汉家才有了陵邑制度,以割韭菜的方式,将地方豪强割走一茬又一茬,就是不允许他们成长为门阀世家。
地方豪强尚且如此,自更别提社会地位更高、手中资源更丰厚的彻侯贵族了。
事实上,世人皆知陵邑制度,是把关东地方豪强强制迁移到关中,至当代天子的陵邑居住;
却鲜有人注意到:彻侯阶级,也同样在陵邑制度的强制迁移之列!
只是不同于地方豪强,被地方官府以粗暴手段强制迁徙——彻侯阶级,理论上并非‘强制迁移’至陵邑,而是在陵邑赐予宅邸一座。
至于住不住,理论上是随便你;
事实上,就看你懂不懂事了。
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才导致原本不应该太难以治理的陵邑,变成了汉家绝无仅有——甚至比长安都还难以治理的烫手山芋。
比如:开国百四十七侯,凡是还没有因罪绝嗣除国的,便都被安置在了高皇帝的长陵邑。
孝惠皇帝年间恩封的几家,则孤零零守着安陵邑。
太宗皇帝所封,在霸陵邑;先帝所封,则在阳陵邑。
当然,也并不是所有彻侯家族,都分别常居于历代先皇的陵邑。
——在朝中任职的,都常居长安尚冠里。
外戚恩封侯,自然也常居长安。
还有一部分,或是得天子默许,或是有机会出任公卿的,也都赖在尚冠里不走。
在过去,平阳侯家族,便属于得天子默许,故而赖在尚冠里——即不去长陵,也不去关东就国的情况;
现如今,则是以外戚侯的身份留在长安。
未来有朝一日——等当今皇后曹淑做了太后,并宫车晏驾,平阳侯家族的外戚时代落下帷幕,平阳侯家族就有可能会搬去长陵邑。
当然,只是有可能。
——作为开国十八侯第二位的平阳侯,曹参的后代,大概率会长久存在于长安朝堂政治中枢附近。
而太宗皇帝的母族外戚薄氏,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