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耍呢?
那样,好歹只是败家,而不是割自家大动脉
百思不得其解之下,刘荣最终,只能得到一个未必准确,但也唯有此解的可能性。
——精神空虚。
人在精神空虚的状态下,大概率会做许多没必要,但能给自己心理安慰的事。
比如年幼时,品尝过长久饥饿的人,往往会在长大后,本能的囤积食物。
有意义吗?
没有意义。
在这个人长大后,华夏已经不再会有人饿死,也根本没有囤积食物的必要。
甚至就连这个人自己,其实也非常清楚:时代变了,世道变了,已经不会再饿死了。
但即便明知如此,这个人也还是会本能的去囤积粮食。
因为只有这样,这个人才能感到心安,才能按捺那段童年记忆,带给自己的痛苦回忆。
又好比说,一个曾经穷困潦倒,物质极度匮乏的人,在获得成功后,往往会出现报复心消费的心里。
明明只有自己一个人,一辆车就够,但他就非得买好几辆换着开;
明明一套房就够自己住,一栋别墅甚至都住不过来,可他偏偏就要囤一大箱子房本儿。
究其因,不外乎后世那句妇孺皆知的:穷怕了。
生怕这泼天财富是一场梦,所以恨不能在想象力允许的前提下,将这个美梦做到极限。
这样的人、这样的形态,也就会被人们称之为:暴发户,暴发户心态。
你不能说他有错,只能说,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。
而在刘荣看来,历史上的汉武大帝‘报复性消费’,无节制的挥霍,以及超出合理范围的极尽奢靡,就是因为类似的心理。
刘荣记得,这种心理有一个专业名词,大致是‘心理补偿机制’之类。
即:一个人越缺什么,就越显摆什么。
没钱的时候装有钱,失败的时候装成功。
那有钱了、成功了,是不是就不会继续装了呢?
并不是。
——没钱的时候装有钱,有钱了,那就要装有大钱;
——失败的时候装成功,成功了,那就要装更成功。
因为曾经缺过这个东西,所以会无比介意、无比在意自己在旁人眼中,是否缺这个东西。
没钱装有钱的,就怕别人知道自己穷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