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:就算什么乱子都没出,刘邦真的顺利改立刘如意为储,那萧何、曹参、张良等老臣,刘如意又该如何对待?
信重、任用,无疑是在拿‘前朝余孽’当臂膀;
可若是不用,甚至是治罪,那无疑会引发极为严重的政治地震。
所以,在简单的试探,以及深思熟虑之后,刘邦最终得出结论:不能废太子。
因为太子刘盈未必优秀,却最‘合适’,最能保证政权的安稳过渡;
反观刘如意,或许真的很优秀、真的很有天赋,但立刘如意为储,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混乱和风险。
——彼时的汉家,立国于废墟之中,百废待兴。
内忧外患,北蛮南贼,真真是折腾不起。
简而言之一句话:立刘盈,稳,虽然上限不高,但能保住下限;
立刘如意,险,上限有可能很高,但下限也必然极低——甚至可能比二世而亡的嬴秦还低。
为了保住下限,太祖刘邦最终偃旗息鼓,决定不再复议废立事。
至于萧何、张良的劝说,商山四皓的面子之类,不过是刘邦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而已。
——堂堂天子,总不能说自己本来拿不定主意,所以试探了一下吧?
就只能顺坡下驴,权当什么都没发生,再隐隐承认自己‘险些行差就错,幸好迷途知返’了。
再如太宗孝文皇帝,最终传位先孝景皇帝刘启,而非坠马而死的梁怀王刘揖。
且不说最终,孝景皇帝成长为了‘孝景皇帝’,且梁怀王刘揖坠马而亡。
就说最初,孝景帝还是棋圣,梁怀王也还健在时,本有意废储另立的太宗皇帝,最终为何没有这么做?
答案还是那个字:稳。
‘稳’在何处,自然是源自嫡长子继承制,无需多言,不必赘述。
明白了这些,再来看历史上的九子夺嫡、立之以贤,以及当今刘荣坚定不移的,要让华夏皇位传承重归‘嫡长子继承制’的正轨,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了。
——立之以贤,乃取乱之道!
理论上,选择最优秀的子嗣,来作为皇位继承人,确实是最为科学、最为优越的选拔方式。
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:‘贤’这个概念的鉴定成本,不是封建时代所能承担的起的。
因为‘贤’这个概念,本身就不是纯粹的客观现实,而是同样伴随着主观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