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得再直白点,就是华夏文明,不能没有儒家,但更不能只有儒家。
儒家必须存在于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中,但绝不能单独存在。
既然如此,那刘荣需要把控的尺度,就相对比较好拿捏了。
——在不灭绝儒家的基础、大前提下,放开手脚使劲儿打压!
反正儒家‘有教无类’,有庞大的底层民众基本盘,堪称华夏学术界绝无仅有的史诗级抗压王。
只要刘荣不直接派军队搞种族灭绝,儒家就不会灭亡。
当然,这也只是单从‘压制儒家’的角度考虑,才得出的片面结论。
若只考虑华夏学术、思想界的健康,那刘荣最应该做的,固然是对儒家秉承‘反正打不死,就往死里打’的原则。
但从其他角度综合考虑,刘荣对儒家的打压,也不可能完全放开手脚、完全无限制压制。
一个很简单的道理;
——儒家之所以是史诗级抗压王,之所以能以庞大的底层民众作为基本盘,‘有教无类’,近乎来者不拒,还仅仅是其一。
是个人就能做儒生,不需要身份、地位、财富支撑,固然是底层民众选择儒家的重要原因,却并非唯一原因。
除了儒家‘有教无类’之外,底层民众选择儒家的另外一个大前提,便是选择儒家,并非没有前途。
民众为何读书?
什么丰富思想、积累知识——说白了,都是说给贵族老爷们听的话。
对于底层民众而言,知识也好,武力也罢,最终归宿都不外乎那一句:学得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。
学算术有什么用?
在后世可以做会计,可以做金融,在这个时代,则是为了给某位富商或贵族做账房先生;
学书法有什么用?
在后世可能是为了陶冶情操,亦或是多学一门特长,而在这个时代,则是上限为官做吏,下限替人写信、抄录。
说一千道一万——算术也好,书法也罢,匠术也好,武学也罢;
可以毫不夸张的说:人世间的一切技能,对于底层民众而言,都不外乎一门‘生计’,不外乎一项讨生活的手段。
而一个底层农户家庭,能支撑一个男丁劳力脱产读书从文,显然也不是为了显摆家族基因,亦或是为家族注入文学氛围;
对底层农户而言,一个男丁的价值,是极其巨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