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是,他将收获数之不尽,且源源不断的死士!
因为乱世,多发生于王朝末年。
之所以会出现‘乱世’,王朝之所以会来到‘末年’,就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,没东西吃。
在这种时候,能让老百姓吃饱饭——甚至仅仅只是吃上饭的人,便会被默认为救世主。
如此说来,逻辑就非常简单了。
——一个封建王朝,只要能确保大部分人饿不死,就不会沦落到‘王朝末年’;
哪怕因为其他的原因而‘濒危’,即濒临灭亡,只要底层民众还饿不死,那就还有得救,事态就还有机会得到控制!
而在这套逻辑下,刘荣搞出来的粮食官营,恒定粮价,可谓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,最大限度规避了底层民众,出现大范围、大规模的没得吃,没活路,从而‘官逼民反,不得不反’的可能性。
有了刘荣这一手粮食官营、粮价恒定,便等同于汉家在理论上,不再有农民起义覆灭王朝的可能性。
之所以是理论上,则是因为这粮食官营、粮价恒定,终归是朝堂中央定下的规矩。
有人立规矩,自然就有人坏规矩。
如果有一天,汉家出个被儒家洗坏脑子的皇帝,被儒家‘不可与民争利’之类的话语所蛊惑,取消粮食官营、粮价恒定,那汉家该灭亡照样得灭亡,底层民众该揭竿也照样要造反。
但这,就不是刘荣所能控制的事了。
——制度层面,刘荣已经为汉家提供了理论上,不因农民起义而灭亡的基础。
若未来,真有傻缺子孙自废武功,那也只能说是命数如此。
总结而言,刘荣在掌汉家大权,太子监国的头一年,在自己的漫长政治生涯当中,所做出的第一个成就,便为汉家确立了长治久安、海内升平的现实基础。
单就是这一项成就,单就这一件事,功劳便几乎不亚于先孝景皇帝,在整个皇帝生涯当中取得的成就。
——不单是不亚于这个位面上,只在位六年的先孝景皇帝,也同样不亚于历史上,在位足足十七年的汉景帝!
随后,刘荣太子监国的第二年、第三年,则相对平稳了些。
一来,是那两年时间,刘荣的主要精力,放在了政权交接前的维稳,以及自身权威、地位的确立之上。
二来,也是因为当时,刘荣终归只是监国太子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