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终的结果,有意料之中的部分,也有出人意料的部分。
——作为吴楚七国之乱的主导者,将先帝老爷子视为‘杀子仇人’的叛军头子,吴王刘濞称病不朝,甚至还搬出太宗皇帝特意颁下的‘许吴王不朝长安’诏,无疑是没有出乎任何人的意料。
想来也是;
早在太宗孝文皇帝早年间,吴太子刘贤被时任储君太子,也就是先帝老爷子一怒之下拿棋盘开了瓢,吴王刘濞就再也不曾朝过长安了。
儿子把人家的儿子给一棋盘砸死,太宗皇帝自然也是心中有愧,便也没过多追究,甚至还给吴王刘濞不朝长安,给补上了一套合法手续:赐鸠杖,许吴王不朝。
当然,这个过程中,还有不少插曲。
——在先帝用棋盘砸死吴太子刘贤后,太宗皇帝的第一反应是低调处理,息事宁人。
于是便派人收敛吴太子遗体,草草给送回了吴都广陵,既没有给说法,也没有给足体面。
衣钵传人屈辱惨死于长安,吴王刘濞悲怒交加,也是半点不给太宗皇帝面子,直接甩出一句‘既然死在了长安,就葬在长安吧’,便又让人把吴太子刘贤的遗体送回了长安。
如此一来,太宗皇帝‘低调处理’的目的自然落空,遮羞布彻底被捅破。
自那时起,吴王刘濞便几乎不曾掩饰过对先帝,乃至对太宗皇帝、对长安朝堂中央的敌视。
只是太宗皇帝在位,吴王刘濞不敢反,也不能反。
直到先帝即立,吴王刘濞才终于有了举旗造反的胆量,以及造反的‘正当理由’。
——杀我儿子的仇人,居然做我汉家的天子了!
——寡人不能忍!
甚至即便是这样,吴王刘濞最终的举兵檄文,也没有半个字提及自己惨死的太子刘贤,而是说:皇帝削藩,乃左右有宵小蛊惑,故而起兵清君侧,诛晁错。
在此背景下,吴王刘濞当年要是真敢入朝觐见,那先帝绝对做得出软禁刘濞一声,甚至斩草除根的事来。
故而当年,吴王刘濞不朝长安,在所有人的意料当中。
齐系、淮南系诸王则应召入朝,也同样是题中应有之理。
毕竟彼时,齐系、淮南系诸王,大都还立场不明,属于吴王刘濞和长安朝堂都在争取的‘骑墙派’。
应召入朝,看看长安朝堂能给出什么条件,也完全可以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