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当今汉室,官方对底层民众的教育、指导,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。
顶天了去,也就是通过各地方郡县衙门外的露布上,一张惜字如金、行文晦涩的诏书、政令,来让底层民众大致明白:朝堂要干个啥事儿。
比如当年,吴王刘濞一纸檄文,所要诛晁错,清君侧;
长安朝堂回敬一封讨贼檄文,例数吴王刘濞的罪责,并向天下人宣示长安朝堂平定叛乱、安定天下的决心;
就这么一来、一回,两封耗时数月,费劲文人笔墨、心血,才最终颁行天下的长篇大论,落在底层百姓眼里,其实就是一句话。
——吴王反了,长安没被吓住。
说的再详细些,甚至是详细到极点,也就是:吴王假装清君侧,实则造反,长安严厉斥责之,发兵平叛。
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!
能通过成本如此低廉的方式,来让最底层的民众,接收到来自最顶层的决策,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事儿了。
只不过,和后世的新闻播送,不同的人看能得到不同层面的信息一样;
这个时代的政坛讯息,风吹草动,在不同的人看来,也同样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。
正如刘荣召见朝鲜各国国君,底层民众认为是刘荣闲着无聊,想图个新鲜,瞧一瞧不同品种的野人;
但在朝堂内外的朝臣百官、功侯贵戚看来,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举动,却也同样包含着许多可提炼,可品味的信息。
——匈奴人战略重心西移,汉匈决战将趋于拉锯,已经是朝堂内外人尽皆知的旧新闻了。
早自高阙之战后,匈奴人明确要避战、要转移战略重心时起,长安朝堂内外,就已经进入了一场稍显煎熬的猜测,或者说是政治预判。
预判的内容,自然是汉家未来的方向,以及天子刘荣针对汉家,所作出的未来规划。
是咬着匈奴人不放,继续在幕南地区搞文章,逼匈奴人狗急跳墙?
还是和匈奴人慢慢磨、慢慢熬,看谁能先熬死谁?
亦或者,先把匈奴人放一放,趁着匈奴人自顾不暇,根本无力找汉家麻烦的战略空间,把其他的问题解决一下?
比如南方的赵佗,亦或是关东,那几家还并未完全被剔除爪牙,彻底失去对长安朝堂中央的威胁,仍有余力祸乱关东的宗亲诸侯之类?
这种种可能性,均一一对应着朝堂内外的公侯大臣,元勋贵戚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