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诸侯、大臣所在的平乱阵营,而是身处诸吕外戚所在的‘叛乱阵营’。
那么好。
在诸吕之乱爆发前——准确的说,是从父亲曹参亡故,曹窋袭爵,一直到吕太后驾崩的九年时间里,二世平阳侯曹窋所完成的‘kpi’,便是对吕太后足够恭顺,在吕太后眼里,完成了侯爵在位期间的kpi。
如果没有诸吕之乱,那曹窋仅凭这九年,拍吕太后马屁拍的足够舒服,也足以让平阳侯国那一万零六百三十户食邑,完完整整传给自己的儿子,也就是三世平阳侯。
而在诸吕之乱爆发,且曹窋以‘诸吕同党’的身份,参与进诸吕之乱后,这kpi自然也就不做数了。
单从曹窋以叛逆者的身份,参与诸吕之乱这一件事来看,曹窋甚至应该被免爵处死!
只不过,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,太宗皇帝处于‘只定诸吕之罪,不议吕后之过’的政治考量,把曹窋也给轻描淡写的放过了。
于是,平阳侯一脉的传承,便在二世侯曹窋在位期间,没有完成相应的kpi。
等平阳侯国传到三世侯曹奇的时候,平阳侯国,就等于是处在‘留校察看’的阶段了。
如果在三世侯曹奇在位期间,平阳侯家族依旧没能完成kpi,那平阳侯家族就算不被贬为关内侯,也至少要被削去几千户食邑。
好在三世平阳侯曹奇,在太宗孝文皇帝晚年袭爵,并于之后不久,便碰上了匈奴入侵边郡。
虽然匈奴人打了秋风就走,但曹奇却也没有放任机会流失——自掏腰包,亲自带人往边墙送了趟军粮。
严格意义上来讲,对于食邑超过万户的平阳侯家族而言,仅仅只是往边关送一趟物资,还远不足以完成‘避免爵位递降’的kpi。
但上文提到:这个kpi究竟完成了没有,完全是天子上下嘴皮一碰的事儿。
三世平阳侯曹奇摆出这个态度了,且仅仅只在位六年便薨故;
恰逢彼时,吴楚之乱爆发,平阳侯曹奇却刚好死在叛乱爆发前后,先帝老爷子便也没有太深究。
尤其关键的是:彼时,三世侯曹奇病重卧榻,吴楚七国之乱随后爆发;
三世侯曹奇刚给先帝上奏,请求让侯世子,也就是如今的四世侯曹时,代替自己出征平叛,便一命呜呼,病死榻上。
三世侯死了,侯世子袭爵为四世侯,且还守着父丧;
先帝难不成还能让守着